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2)

第七部分 专题报告 第四章2011年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工作情况及2012年工作思路

信息来源: 时间:2012-12-12 16:43: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双转移战略阶段性成效明显2011年,双转移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一)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经济效益凸显

36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3468.31亿元,税收137.39亿元,分别增长77.5%26.2%;实现工业增加值822.64亿元,较去年增加343.19亿元。

(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初显

城乡收入比近8年来首次低于31;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比去年提高0.9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全省高7.42.26.9个百分点。

(三)珠三角地区腾笼换鸟进程进一步加快

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地区6个产业转出市累计转出企业5983家,淘汰关停企业约7.22万家,淘汰关停企业涉及投资总额602亿元,平均单个企业投资额83万元。珠三角地区新引进企业约1.47万家,投资总额约1.03万亿元,平均单个企业投资额7044万元,为前者的84倍。其中,2011年共安排现代产业大项目95宗,投资总额13536.2亿元;新引进企业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占55%

(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取得新进展

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5.5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37.6万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6.9%110.1%;外来工入户人数达18.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3.4%。实现了三个促进:一是促进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三年来全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11.1万人,转移就业469万人,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过1500万人。二是促进了人力资源素质与产业发展协同提升,珠三角地区6个劳动力输入市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7年的人均10.32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3.48万元,增幅达30.6%;三是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08年的3685元增长至2010年的4799.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个百分点,近17万户贫困家庭通过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二、2011?双转移工作主要措施

(一)加强双转移政策扶持

制订出台《关于优先扶持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土地、资金、金融扶持、人力支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集中优质资源和工作力量扶优扶强。抓紧编制《广东省产业转移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布局规划纲要》,提出一心领三核,东西拓两翼五轮驱动布局结构,强化重点产业规划引导,着力推动形成产业有序转移、协同发展的大格局。研究起草《广东省区域劳动力转移规划(2012—2020年)》,根据各地区域发展、产业重点、农村劳动力状况,推行差异性转移战略,划分4个劳动力转移功能区域,提出差异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和融入城镇工作的意见》,将政策适用对象范围扩大至在粤务工城乡劳动者,优化积分指标体系,逐步解决有一技之长、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

(二)加强园区招商引资

认真落实央企、民企、外企三大招商活动有关工作,指导督促各地、各园区举办招商引资活动百余场,园区合作共建双方联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机制得到有效落实。举行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政府、园区、协会联合定向招商活动暨乡贤回归工程启动仪式,推动形成双转移政府大力引导、协会深入发动、企业主动参与的工作合力。截至2011年年底,园区共引进项目3160个,总投资额7427.9亿元,一批优质大型项目签约入园或投产,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

(三)加强园区合作共建

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共建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各园区积极开展合作共建机制体制创新。着力打造合作共建示范典型,大力推进深汕(尾)特别合作区、顺德(英德)产业特别合作区合作共建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深圳市十二五期间将推动4000家深圳企业转移到深汕特别合作区;顺德(英德)产业特别合作区6个优质项目同时开工建设,总投资12.3亿元;另有14个项目签订投资协议,总投资额达135亿元。

(四)加强双转移考核监督

制订出台《产业转移工业园升降级暂行办法》,建立黄牌警告末位淘汰和优秀奖励制度。组织开展2010年度全省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工作,考核结果报省政府审定通报,并对7个优秀地市和10个优秀园区进行了通报表彰,协调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落实了对相关资金、用地指标奖励,对排名后3位的园区予以了黄牌警告

(五)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

搭建百校千企培训平台,建立技工院校与产业转移园区对接机制,为园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建立技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产业的新专业。开展技能下乡送教进厂订单式培训、网络远程培训等灵活便民培训模式,打造<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