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价格运行基本情况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2010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出现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3.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IPI)同比上涨7.3%。全年价格变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价格运行呈现前低后高走势
一至四季度CPI同比分别上涨1.9%、3.3%、3.3%和4%。从月环比数据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有9个月环比上涨,其中2月受春节因素和阴雨低温天气影响环比上涨2.3%,10月受国庆黄金周和“广交会”拉动环比上涨1%,12月受强冷空气和年底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影响环比上涨0.3%。从月同比数据看,2~12月价格同比均出现上涨,其中有9个月涨幅超过3%。特别是四季度,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带动当季各月CPI同比涨幅突破4%,10~12月分别上涨4%、4%和4.1%,连续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新高。
(二)价格上涨结构性特征仍然明显
构成CPI的8大类商品服务价格“5升2降1持平”。其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5.9%和4.8%,分别拉动CPI上涨1.96和0.84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贡献率合计达89.7%,是拉动总指数稳步上涨的主要动力。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其中粮食价格上涨7.5%,菜价上涨17.4%,油脂价格上涨5.2%。居住类价格普遍上涨,其中水电燃料价格上涨7.7%,租房价格上涨3%。此外,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上涨2.3%、3.8%和0.4%;衣着、交通和通信类同比分别下降0.4%和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同比持平。
(三)多种因素叠加推动价格上涨
从长期因素看,国内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价格逐步上升,使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并逐步传导至居民消费领域;2008年年底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的持续宽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物价上涨。从短期因素看,2010年我省接连遭受灾害性天气影响,年初阴雨寒冷天气、二季度持续强降水、三季度台风天气以及年底持续低温天气的接连影响,对我省农作物的生产和运输形成较严重冲击,造成农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涨并带动总指数上升;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逐步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等途径,对国内和我省商品价格形成输入型通胀压力;个别商家借自然灾害之机对绿豆、生姜、棉花等农产品进行囤积和炒作,个别商品价格一度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四)政府调控对稳定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上半年,针对由于西南地区干旱和部分商家炒作,部分中药材和农产品价格一度出现快速上涨情况,我省迅速建立跨省价格监管联动机制,通过启动价格应急监测、加强价格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向企业发出倡议书或告诫函、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并曝光典型案例等措施,有效平抑了价格异动。下半年,针对生活必需品价格出现较快上涨的情况,我省按照国家部署出台实施23项政策,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和保障市场供应、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规范市场和价格秩序、加强价格监测和信息发布、加大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力度等方面,综合施策稳物价保民生,取得积极成效。通过一系列价格调控措施,实现“CPI上涨3%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
二、2011年价格形势分析
展望2011年,影响价格运行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货币因素。据研究,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滞后影响约为12—18个月。照此计算,2009 年以来我国宽松货币政策对价格的推动作用正逐渐显现,并可能在2011年达到高点。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较强、贸易顺差加大、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采取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热钱加速流入等可能加剧流动性过剩,推动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因素。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实体经济需求将进一步扩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国际市场通胀风险的进一步加大,国际大宗商品可能面临异常波动的风险。这将通过贸易途径推升国内进口铁矿石、有色金属、大豆、食用植物油、石油价格,并强化市场通胀预期。三是成本因素。原油、钢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以及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得工业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增强,特别是PPI涨幅低于IPI涨幅的“剪刀差”持续出现,使得工业品价格上涨预期强烈;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饲料、能源价格走高,也使得农业生产运输成本不断上涨,加大向居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四是灾害因素。当前我国进入自然灾害频发时期,近年来“拉尼娜”现象加剧,超强台风、高温、特大干旱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我省价格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可能会相应出现明显上涨。五是翘尾因素。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前低后高”的走势,使得2011年价格指数的翘尾影响突出。据测算,影响2011年一至四季度CPI的翘尾因素分别为2.4、2.1、1.4和0.1个百分点,对全年CPI的影响为1.5个百分点,将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价格指数。此外,国家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可能使部分买房需求转化为租房需求,推动房租价格上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社会平均工资,将带动家庭服务价格上涨,这些都可能造成居住类服务类价格出现一定上涨。尽管价格上涨面临较大压力,也应该看到当前稳定价格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国家和省高度重视稳定价格工作,采取多项措施调控价格。2010年以来,央行先后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利率,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有利于控制货币流动性。“国16条”和“粤23条”等稳价安民政策措施的深入落实,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生产、保障供给,特别是“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等,有利于降低生活必需品价格。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明确将稳定物价作为2011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将全方位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行调控,为稳定物价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二是稳定价格具备良好物质基础。目前全国和我省重要商品特别是粮、油、肉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其中粮食连续7年丰收。同时,政府采取了严格执行稻谷最低收购价,严禁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抬价抢购新粮,向市场投放食用油、糖、猪肉储备等措施,重要商品的供应能够得到充分保证。三是主要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供应宽松,消费品市场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随着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还将有所下降。这些,都有助于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综合上述分析,预计2011年我省价格运行可能出现“前高后低”走势,全年CPI上涨4%左右。
三、2011年价格工作重点
2011年全省价格工作要以稳定价格总水平为首要任务,着力加强价格调控监管,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