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外经贸发展基本情况
2010年是我省外经贸稳步复苏与加快转型的重要一年。全年外经贸运行总体呈现九大亮点,具体表现为“三个新高”、“三个优化”、“三个加快”:
(一)“三个新高”
一是外贸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值达7846.6亿美元,增长28.4%。其中,出口4532亿美元,增长26.3%;进口3314.6亿美元,增长31.5%。二是实际利用外资额创历史新高。全省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246.01亿美元,增长40.11%;实际投资额202.61亿美元,增长3.72%。三是口岸入出境客货运量创历史新高。经全省口岸进出口货物达3.4亿吨,入出境人员超3亿人次,入出境交通工具达1890万辆(艘、列、架)次,保持稳步增长势头。
(二)“三个优化”
一是外贸结构优化。一般贸易、私营企业进出口占全省比重进一步上升。与拉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增幅在3成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608.24亿美元,大幅增长66.8%。二是外资结构优化。新设和增资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15宗。来自韩国、新加坡、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增长较快。三是区域结构优化。潮州、清远、梅州、云浮进出口增幅超过35%;湛江、阳江、汕头、潮州、揭阳、韶关、梅州、云浮实际吸收外资增幅均在10%以上。
(三)“三个加快”
一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至2010年年底,全省2414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实现“不停产”转型。2010年全省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企业内销金额超过11000亿元。二是“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新设境外投资企业513家,协议投资额22.78亿美元;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06.3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对东盟、北美地区投资稳步拓展,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是粤港澳经济融合加快。2010年粤港、粤澳进出口总额(含转口)达4618.1亿美元,增长28.3%;实际吸收港澳直接投资132.19亿美元,占全省的六成以上。其中来自港澳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金额57.3亿美元,占全省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的71.9%;广东在港、澳设立非金融类企业319家。
二、2011年我省外经贸发展形势展望
(一)当前广东外经贸仍有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世界经济仍有较多有利于外经贸增长的因素。目前,世界经济仍延续缓慢复苏的趋势,私人消费、跨国投资和全球贸易都在不同程度上恢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强劲,我省企业对新兴市场开拓的空间进一步拓宽。二是国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依然存在。“十二五”规划的发布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各项扩内需、调结构和稳外需的政策措施相对稳定,效应将继续显现。三是我省在产业配套能力、市场空间、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良好基础,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四是粤东西北地区有望成为广东外经贸科学发展的新的拉动力之一。随着粤东西北地区的交通、能源、教育及政策条件进一步改善,粤东西北地区将成为广大外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再生产和优化生产配置的重要选择。五是广东企业内在结构升级动力趋强。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等倒逼机制极大地触发了我省外经贸企业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管理、加大研发力度,化危机为商机,在逆境中脱颖而出。
(二)我省外经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难以形成,主权债务和金融体系风险远未消除,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中长期看将引发全球竞争性货币贬值,引起新兴经济体输入性通胀,日本特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全球经济布局调整暂不明朗,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有所放缓,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二是出口企业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物流、环保等企业生产成本继续上升,人民币升值降低出口产品竞争力,压缩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对一般贸易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尤大。三是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四是外经贸若干年高速发展后积累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不高,资金不足,人力资源匮乏。与江苏、上海等沿海省市相比,我省人才资源、创新能力、新兴产业配套、制度、文化等新型非物质生产要素不足,税费环境仍有待优化,发展后劲明显较弱。
三、2011年外经贸工作重点
综合考虑今年的国内外环境,2011年外经贸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3%,出口增长6.5%,进口增长8.5%;服务贸易较快发展;利用外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保持稳定发展。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外拓市场与内强素质相结合,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自主国际知名品牌。大力推进外经贸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和外经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规模,建设好“广东易发网”、“粤港国际商贸通”、“网上广交会”等无形市场平台。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资源性产品及原材料进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二)力促转型与有序转移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广东莞转型升级试点工作经验,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我省设立全球制造企业总部,以及营运管理、研发设计、采购销售、仓储配送等区域性总部。推动产业转移园招商引资工作。认真筹划好“第三届外博会”。力争全年实现1000家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加快保税物流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和完善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公共平台的建设。
(三)创新机制与打造载体相结合,全面开创利用外资新局面
建立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库和重大项目招商促进机制,跟进落实大项目。推动出台我省《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办法》、《关于广东省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打造外资集聚的园区载体。加强粤东西北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突出三地(台港澳)两市(京沪)五国(日美德英法),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组织世界500强企业招商大会。尽快启动在新加坡设立广东省投资贸易代表处,争取重点地区设立代理招商工作站。
(四)政策鼓励与优化布局相结合,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营销机构。加快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和经贸合作区建设。筹备开好全省实施“走出去”战略工作会议,推动出台关于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以EPC(工程总承包)、BOT(政府许可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投资方式)等方式扩大对外工程承包,承揽境外电信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合省领导的出访组织好“走出去”经贸活动,搭建“走出去”推广平台。
(五)深化区域合作与参与国际竞争相结合,积极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继续向中央争取扩大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对广东先行先试,扎实推进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各项工作;继续与港澳联合开展大珠三角推介活动,办好2011粤港合作交流会。加快落实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粤东五市以及台商投资较为集中的东莞市建设“粤台经贸合作试验区”。认真筹划好开拓东盟市场活动。
(六)加强口岸基础建设与加快通关模式改革相结合,进一步推动通关便利化
做好新建口岸项目纳入国家“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