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新闻出版工作情况
(一)舆论引导力进一步增强
掌握新闻出版动态,确保正确出版方向,进一步提高了各类报刊、图书、音像出版物质量。围绕宣传世博会、亚运会以及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等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及时组织宣传报道,把党的声音与人民的愿望融为一体,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引导权,为我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出版物出版取得新成绩
利用亚运会在广州召开的机遇,组织出版了一批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优秀出版物,出版图书8276种、音像3935种、电子出版物248种,策划出版广州亚运会主题出版物80种。18种出版物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体制改革继续全面推进
48家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15家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和全省新华书店重组加快推进。完成转制的企业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国有出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履行重新调整的音像制品发行管理职能,及时将音像制品批发单位的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到各地级以上市的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
(四)新闻出版产业不断壮大
科学制定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促进传统出版、印刷、发行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新兴产业。广东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分别在深圳、广州挂牌,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申报工作已经完成。出版物“走出去”有新成绩,组织出版了一批适应国际市场的出版物,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香港书展等国际展览会,广东出版界与海内外出版界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2010年新闻出版业生产总值达到2050亿元。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实施重大数字出版示范工程,语义智能搜索引擎、电子纸等数字出版领域关键技术正加快推广和成果转化,传统出版加快向数字化转型。2010年数字出版总产值增长20%,达到200亿元。我国首个数字出版社团组织——广东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会正式成立,加快形成广东富有活力的数字出版优势产业群,合力打造网络时代文化生产与传播新业态。
(六)版权保护工作不断创新
粤港澳建立了知识产权案件协作处理机制,泛珠三角9省签署了版权协作框架协议,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取得成效。新增广东版权兴业示范基地6个,建立了9个全国首创版权基层工作站,评选“最具价值版权产品”,企业实现软件正版化范围不断扩大,著作权登记工作进一步规范。
(七)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得到加强
“南国书香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省新增农家书屋(社区书屋)7860家,目前全省共建设了12291家,配发岭南书香流动快车98台。“阅读专线”快车为干部职工读书购书提供优惠便利条件,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开展的“千万少年儿童快乐阅读”成为广东少儿阅读品牌。
(八)行政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梳理行政执法职权,加强执法监督。政务受理、审批更加快捷,政务大厅完成政务服务总量达29,277宗,增长40%,业务咨询回复率达到100%,信息发布的数量和时效性在全省政府部门网站中名列前茅。信息中心成为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
(九)“扫黄打非”工作成果显著
破获了一批大案要案,查获5条地下光盘生产线,收缴非法出版物1025.6万件,行政处罚案件3604宗,刑事审结案件61宗,刑事处罚126人,在净化出版物市场环境、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全国“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的表彰。
(十)党建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坚持党组和支部学习教育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抓落实促发展”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举办“广东出版学习论坛”,开展全省新闻出版版权行政管理人员法律培训和执法队伍培训累计3300人,举办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12期累计培训1705人,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2011年新闻出版工作展望
(一)出版精品出版物
做好“十二五”重点图书、音像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等重大出版项目的启动工作,抓好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工作,出版一批反映新时期广东人文精神的优秀出版物,组织编辑出版《岭南文化大典》等库典图书,支持办好侨刊乡讯。
(二)深化出版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参与推动完成转企的国有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符合条件的事业出版单位建立法人治理运行模式,深化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三)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
继续推进“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工程建设,积极参与2011年“南国书香节”的组织工作,参与2011年“农民读书节”的筹备工作,开展“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推动各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四)扶优做强重点出版企业
支持南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和有条件的报刊集团上市,推进全省新华书店实施战略重组,支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建设广东绿色创意印刷基地,建设一批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本交易、文化信息和技术交易市场,发展版权代理中介业。
(五)发展新闻出版会展
办好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博览会和广州华南国际印刷工业展览会。支持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东莞)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举办数字出版高层论坛、技术交流会、产业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做好我省主办和参与主办的其他各类展会和论坛的组织工作。
(六)加快发展数字出版
加紧筹备举办首届广东数字出版峰会,构建“数字出版服务及管理平台”、“出版资源智能化数据库”,推动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扶持具有基础性、关键性、领先性的重大数字出版项目,尽快完成国家级广东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挂牌,出台有利于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七)加强版权管理服务
继续评选“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建立“版权基层工作站”,支持广东南方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和广东省版权登记中心的建设,打击各类盗版行为,建立广东省作品资源数据库,完善登记管理系统,拟定《广东省版权条例》;扎实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开展企业软件资产管理试点工作,集中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宣传,继续开展版权培训工作,评选“最具价值版权产品”,扶持广州、中山等符合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示范基地。
(八)加大“走出去”力度
实施出版物对外推广计划,注重开发适合“走出去”的出版物选题,健全出版物版权贸易公共平台,研究制定出版物实物和版权输出扶持和激励机制,鼓励出版机构、品牌走出去,重点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和产业基地,抓好图书、音像出版物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九)强化新闻出版管理
进一步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加强信息化数据网络建设,提高政务受理服务效率;建立完善出版物市场长效管理监督机制,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构建“扫黄打非”综合治理体系,推进“扫黄打非”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新兴行业的“扫黄打非”工作;培育壮大新闻出版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完善新闻出版人才激励评价机制。
(十)加强党建和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各级领导班子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抓好党建主题实践活动的落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继续办好“广东出版学习论坛”,加强各级党员党风廉政教育。加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