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604.48亿元,增长13%,成为内地第三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大城市。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13%和13.2%。财政总收入3348亿元,增长2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72.65亿元,增长24.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76元,分别增长11%和14.5%。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8∶37.2∶6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721.47亿元,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3.57亿元,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6.38亿元,增长24.2%。全市商品出口总值483.80亿美元,增长29.3%。
(二)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成功举办
高质量完成了53座比赛场馆、17座训练场馆、13座备用场馆、亚运城及相关配套工程改造和建设,完成城市道路改造、建筑物整饰以及空气、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亚运赛事组织科学严密,管理运行衔接顺畅,实现场馆运行内外保障无缝衔接和赛时零故障,为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近2万名运动员、随队官员等提供了优质服务和保障。8.5万名赛会志愿者和50多万名城市志愿者演绎了“一起来,更精彩”的广州志愿者风采。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为亚运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最可靠的群众基础。亚运会能源保障万无一失、市场供应平稳有序。亚运会前后,媒体强力度、高密度地宣传介绍广州,显著提升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塑造了城市的美好形象。
(三)城市面貌实现大变
地铁三号线北延段、四号线北延段、五号线、广佛线首段、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等开通运营,地铁开通总里程达222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400万人次。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年达4096万人次,增长10.6%;机场货邮年吞吐量达145万吨,增长18.6%,跨入世界空港前15名。广州港口货物年吞吐量、集装箱年吞吐量分别突破4亿吨和1200万标箱,均居世界港口第6名。对121条河涌进行了综合整治,整治水浸街227处。升级改造177条共483.63公里市政道路,整饰建筑31190栋共3600多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5%,建成22.9公里快速公交(BRT)试验段。初步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目标。
(四)《规划纲要》实施成效显著
制定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实施细则、“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在省的“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中,南沙开发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被省列为重点发展区域,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和琶洲国际会展商务区列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国际生物岛、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被列为重点创新平台。实施《规划纲要》考核居珠江三角洲九市第一名。2010年广佛同城化69项重点工作推进顺利。广佛两市初步实现基础设施对接成网,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联动,区域环境共保联合。广佛肇经济圈建设第一批37项年度重点工作有效实施,三市养老保险关系实现无障碍转移,失业保险一体化加速推进。
(五)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
完成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出台《关于完善市对区(县级市)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全部取消了内资和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费用。全市90%国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取消57个国有企业行政级别。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增城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
(六)民生福利不断改善
切实践行“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广州)艺术节。全年市本级财政用于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的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5%,全面落实改善民生十件实事。全年新增就业岗位9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全年保障性住房计划完成投资45亿元,已累计解决67197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完成2011年前解决77177户总目标的87.1%。出台积分制入户办法和细则。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79.3%。西江引水工程建成通水,西村等水厂出水水质全面达到“双标”要求,惠及全市600万居民。在2010年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评选中,广州位居前列。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商品出口总值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4%左右,按省下达的年度计划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以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为着力点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商贸会展、文化创意、汽车制造、重大装备、生物、新材料等产业竞争力。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二是通过优化要素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考核监督机制,制定第二批100家“退二”企业搬迁方案,加快推动“双转移”,推进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城市工作,争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三是把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谋划加快发展旅游、高铁、生命健康、教育培训等产业,继续组织开展“广货北上、西行”、广佛肇联动促销等大型内销活动。
(二)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围绕扩大投资规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2011年101个重点建设项目,确保全年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26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3600亿元。二是围绕优化投资结构谋划重点项目。推进实施产业发展300项重大项目,大力吸引跨国公司、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地区)总部落户。三是围绕提高投资效益创新项目管理。落实重点建设项目目标责任制,实行市领导对口联系重点项目制度,进一步规范重点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四是围绕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财政性资金,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等多种方式保障项目建设的合理资金需求。
(三)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是制订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建立部、省、市共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华南科技创新中心联合推进机制,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相关重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加大资金支持。二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