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深圳市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锐意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全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据初步核算,本市生产总值9511亿元左右,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93亿元,增长13.8%;外贸出口总额2042亿美元,增长2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5亿元,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1亿元,增长1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7亿元,增长25.7%;城镇登记失业率2.45%;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6%和7.3%。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七大历史性突破,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本市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经济总量在国内大中城市中继续保持第四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0亿元。外贸出口突破2000亿美元,实现十八连冠。深圳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四大港。高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保持国内大中城市第三位。
(二)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
出台实施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等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经济结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3.8%和17.2%,扩大内需成效明显。外贸出口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内销产值增长17%以上,国际和国内市场并重发展。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发展为0.1:47.5:52.4,继续保持第二、三产业协调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高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开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制定出台推进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为23.9%、29.6%和29.1%。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快速增长,国内专利申请量增长16.9%,国内专利授权量增长35%。
(四)发展质量效益国内领先
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大力促进低碳绿色发展,启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和企业效益水平进一步提高。万元GDP能耗0.51吨标准煤,下降2.6%以上。万元GDP水耗20.3立方米,下降7.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全年每平方公里GDP产出4.78亿元,比上年提高0.66亿元,领先全国大中城市水平。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7%,同比提高7.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604.1亿元,增长33.2%。
(五)改革开放积极稳步推进
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启动第四轮市区事权财权划分。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若干意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新设境外企业和机构257家,增长73.7%。加强深港更紧密合作,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加快建设,落马洲河套地区开发稳步推进。加快建设深莞惠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全方位推进对口援疆工作。
(六)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和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生态区、生态工业园区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进展顺利。绿道网建设加快,区域绿道335公里全线贯通。全面推进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开展饮用水源地排污口整治和雨季行动,主要河流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实现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目标。在全省率先完成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油气污染物排放削减幅度超过95%。
(七)社会事业取得较快发展
出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建设,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和深港教育合作取得新进展。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市疾控中心、第三人民医院投入使用,滨海医院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加快建设。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世界大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建设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加快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原特区外的公交覆盖率超过80%。
(八)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十项民生工程,办好发放医保补助等惠民实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政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落实5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全面实施为民服务织网工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推进严打整治行动,社会治安形势有所好转。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为确保完成各项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基本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加快建设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引导本市大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化基地
建设。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重点建设深港创新合作基地和香港高校深圳产学研基地。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积极承接和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组织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继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对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创新创业资助等配套政策。
(二)着力发展高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生物、互联网、新能源重点企业信息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无线城市行动计划,编制建设智慧深圳总体规划,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出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实施计划,加快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出台在深圳新设立总部的鼓励政策,制定总部企业引进工作推进方案。制定产业导向目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制定出台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目录和年度实施计划,对重点开发区域和重大产业项目提前进行土地整理储备。
(三)着力扩大内需,促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配套政策,分类制定鼓励社会投资政策指引和项目备选库。实行第四轮市、区政府投资事权划分实施细则,推动组建土地整备、国资国企、轨道交通等市级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市、区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健全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制定出台新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支持罗湖区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方面先行先试,培育发展高端商务消费、旅游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社区服务消费。研究制定新兴出口市场拓展计划,支持本市优势企业到境外自建销售网络、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全面实施内贸战略,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四)着力深化改革,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积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