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珠海市生产总值达120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85.87亿元,增长16.3%。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11.02亿元,增长7.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出台《珠海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10年本)》、《珠海市装备制造业规划》等文件,引导现代产业发展。航空产业园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入选广东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1家企业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升温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1.55亿元,增长22.2%。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填海工程、广珠铁路珠海段、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加快推进,广珠城轨广州南站至珠海北站段实现通车,珠海港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金港路金凤路段开工,一批城市主干道改造完工通车。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珠海段建成。中航通飞项目总装厂房和综合办公楼投入使用,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珠海LNG、三一重工等项目进展顺利。
(三)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外贸出口稳步增长
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03亿元,增长20.5%。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3%。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34.8亿美元,增长16.1%,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一般贸易出口增势良好,增长49.8%;内资企业出口增长强劲,增长41.8%。对俄罗斯、印度、阿联酋等新兴国际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1.8倍、1.3倍和1倍。全市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额47.8亿美元,增长49.5%。引进内资注册资本金总额80.14亿元,增长41%;实际利用外资12.24亿美元,增长3.7%。
(四)自主创新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力度加大
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新增广东省自主创新产品76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3个。全年专利申请量为3554件,增长27.9%。落实生态建设“四个百分百”行动方案,推进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在全市覆盖。三灶、新青、平沙污水处理厂开始运行,白蕉和富山水质净化厂动工建设。强力推进污染治理工程,西坑尾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首期工程动工建设。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3.64%,完成了年度和“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五)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加快推进珠中江一体化,召开珠中江第三次联席会议,成功实施三市年票互认,有力推进三市通信一体化,继续拓展跨市公交路线。珠澳港合作稳步发展,深化口岸通关合作,竹银水源工程预计2011年上半年主体工程完工。横琴新区开发不断升温,收回横琴中心沟全部土地使用权,十字门中央商务区、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主体工程、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建设加快推进,创新政策报批取得进展。加快审批制度改革,调减行政审批事项377项。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基本完成融资平台的清理整顿工作。金融改革继续推进, 6家企业成功上市。开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楼长制、十户联建等城乡社区自治措施成效明显,社会组织试点规范发展,政府咨询机制有效运转。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编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市第一中学和实验中学扩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按计划进行。市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力扶持民办教育。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在校大学生达11.5万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启动医疗就诊“一卡通”建设。出台《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推进文化大繁荣。开展人口普查工作,推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81.58元,增长11%。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57.6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39.6%。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总量达1360亿元,人均GDP达到8.85万元,增长8.8%;工业增加值增长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引进内资注册资本增长20%;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9.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扩内需战略,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定点招商,围绕龙头企业开展配套招商,打造产业集群。引导和扶持现有重点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增加经济发展后劲。积极培育消费热点,落实“国民休闲计划”。加强消费信贷金融服务,继续落实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改善城乡购物环境,完善农村消费体系,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工作。加强电子商务推广工作,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平台的覆盖面。实施《珠海市“走出去”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二)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奠定发展新格局
滚动实施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建立重大项目“进度倒推”制度和工作台账制度,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和项目协调工作。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推进投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拓宽融资渠道。整合各部门效能监察、督查督办力量,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广珠城际轨道全线通车,力争广珠铁路年底通车。推进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高栏港区港口工程以及西部中心城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金琴高速、香海路、广佛江珠城轨、广珠城际轨道延长线等项目及早开工。完善口岸软硬件设施。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基础设施、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三旧”改造。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设各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培育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56%。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力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占吸收外资总额比重达到46%。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积极推进斗门北部生态农业园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继续推进“双转移”工作。
(四)深化区域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
加快珠中江区域一体化,重点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统筹高栏港经济区、斗门北部生态农业园与江门市银洲湖产业园的规划,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整合珠江口西岸港航资源,建立一体化港口群,推进通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交对接等。共同探索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建设的新鲜经验,推动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启动编制珠澳协同发展规划,重点开展基建对接、通关便利、产业合作、服务一体、文化融合。加快横琴新区开发,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休闲旅游、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等产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综合服务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配套管网和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