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7.2亿元,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63.6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151.7亿元,增长6.5%。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1∶52.0∶34.9调整为13∶55.2∶31.8。
(二)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0.3亿元,增长31.2%,增加值215.8亿元,增长23.9%。全市产业转移园新签约项目42个,开工项目26个,竣工项目27个。
(三)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市农业总产值100亿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23元,增长10.2%。新增新农村建设示范点102个,完成贫困户农房改造9814户,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宗。扶贫“双到”工作被省评为优秀等级。
(四)财税收入快速增长,金融形势相对稳定
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1亿元,增长24.3%。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0亿元,增长22.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314.3亿元,增长19.2%;金融机构各种贷款余额338.7亿元,增长15.1%。
(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7亿元,增长22.5%。88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42.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94.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8.6%。万绿湖直饮水工程、河源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等项目列入省“十二五”规划,引进了北京汉能、中兴通讯、深圳恒泰豪、东江·巴登城等大项目。
(六)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实际利用外资持平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7.2亿美元,增长22%。其中外贸出口17.1亿美元,增长21.4%;进口总额10亿美元,增长23.1%。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14位。
(七)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消费需求持续畅旺
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1亿元,增长17.2%。全年接待入市游客106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1亿元,分别增长26.8%和28.6%,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龙头。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增长5%、5%、9%、5%和19%,实现了五个险种的市级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0%。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6.3%,提前一年实现“普高”目标。新增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1100多套。新增就业岗位4.5万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7元,增长8.6%。人口自然增长率8.1‰。出台了《河源市建设文化河源规划纲要(2011—2020年)》。成功举办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
(九)生态优势有效巩固,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
全市已建成日处理污水总量达22.5万吨的9座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成功创建12个市级生态示范村、3 个市级绿色社区、10个市级绿色学校。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
(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
完成了市直单位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2/3乡镇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林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有序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文化体制、国有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18%,第三产业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上年持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以下;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万元GDP能耗指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六个加快、六个努力”工作,具体如下:
(一)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培育壮大“四新”产业。着力培育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四新”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四新”产业集群。加快制定和完善“四新”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政策。
2.推进效益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和建设产业转移园区,辐射带动各县区工业园区发展。推动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源城、和平转移园创建省级示范园。加快中山(河源)转移园三期、各县区转移园二期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专业镇。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试点工作,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大力实施《灯塔盆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加快推进优质农业示范基地和实验示范区建设。
4.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造“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五大品牌,重点推进市恐龙文化公园、万绿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江·巴登城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及配套产业,努力打造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
(二)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1.完善交通公路网络。积极推动大广、汕湛、东环等项目建设,加快国道、省道、县道、村道升级改造。继续加快航道整治和重点码头建设,改善水运设施条件。
2.增强能源保障能力。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加快推进东江干流电站和风电建设,推动河源电厂二期前期工作。不断优化电网结构,积极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强能源储备和能源应急保障。
3.提升公共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继续完善电子政务平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