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1)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七章 梅 州

信息来源: 时间:2012-12-14 08:59: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12.36亿元,增长14.1%,三大产业比重为20.641.637.8。工业增加值实现208.54亿元,增长1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64.33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31.43亿元,增长12.4%;农业增加值实现125.99亿元,增长6.9%。粮食生产总产119.86万吨,增长0.1%;水果、油茶、南药、茶叶等主要农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95亿元,增长26.6%

  (二)内外需拉动效应明显提升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52亿元,增长20%。全年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0.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7%,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3%,比上年高18个百分点,完成率创历史新高。五华钼矿、丰顺韩江东山水利枢纽工程、蕉岭油坑建材有限公司水泥熟料及纯低温余热发电、梅县荷树园电厂三期、梅县超华科技园、大埔县城防洪堤扩建工程、平远县汽车配件生产线首期、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客都大道、归读公园安置区、西环高速三期、电网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超额完成年度投资建设任务。大埔发电厂、济广高速平兴段、梅大高速东延线、鹰梅和浦梅铁路等预备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05亿元,增长19.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2.8%,低于年初预期控制目标。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73亿美元,增长48.7%,其中:进口2.2亿美元,增长88.5%;出口9.51亿美元,增长41.8%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35.1%44.8%。“双转移”工作成效明显。全年产业转移园区新引进企业37家,计划投资总额45.15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全年培训劳动力11万人,比上年增长20%,转移劳动力16.3万人,比上年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完成投资33亿元,占总投资的26%。全年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335.17亿元,增长16.7%。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和“十一五”污染物减排目标。截至2010年年底,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56万吨、水泥产能422万吨、关停梅县发电厂小火电机组四台,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关停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7%,“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17%,超额完成“十一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的目标;减排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五华、兴宁、梅县、蕉岭、平远等县(市)污水管网等后续工程得到完善,圆满完成污水处理设施“一县一厂”目标任务。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3万吨内,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5万吨,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8%,低于年初预期控制目标。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8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6367元,增长18.1%。实现了农保制度全覆盖,参保人数达53.41万人,增长10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9%,高于年初预期目标9.5个百分点;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含城镇居民)参保人数分别增长7%10%10%。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积极推进,成效明显,老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创建“教育强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毛入学率达89.34%,比上年提高13.32个百分点;市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招生4.26万人,增长64%。编制实施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积极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深化“两无”[镇(街)无政策外多孩出生、村(居)无政策外出生活动]创建活动,计生工作扎实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5.24‰,低于省下达的6.2‰控制目标。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好转态势。加强科技合作,积极推进科技计划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重点医疗服务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加快建设。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实施振兴“足球之乡”战略。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8%,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控制在4%以内;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左右。 

  (一)突出抓好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点项目建设

  尽快立项建设梅州至惠州高速铁路、平汕高速五华至陆河段(含畲江支线)、梅州东环、梅城至平远高速公路;加快汕湛高速五华段的动工建设,积极对接揭潮汕;全力推进梅大高速建设和梅河高速加铺沥青改造工程进度,早日动工建设梅大高速东延线、济广高速平兴段、鹰梅和浦梅快速铁路,以现代化交通网络推进粤闽赣边区域中心建设,打好交通建设这一硬仗。大力抓好106项、年度计划投资145亿元的续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进园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用地尽快得到落实。改重点项目审批制度的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效能。加强对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协调、督查和问责工作,确保完成省、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任务。

  (二)继续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政策

  积极扩大热点商品消费,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重点加强文化、旅游、宽带网络、社区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商贸旅游、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明显增长。继续优化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打好招商引资这一硬仗,力争有更多好项目大项目落户梅州,以拉动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认真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加大投资项目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三)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以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发电设备、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以高端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声器材和通信设备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培育以新医药、新能源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