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顺利完成年度预期目标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46亿元,同比增长10.3%,高出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19%。进出口总额1213亿美元,增长28.8%,其中出口696亿美元,增长2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08亿元,增长15.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115亿元,增长1.9%。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增长20.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8%。
(二)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1+26”政策,认定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0.4∶51.4∶48.2。举办首届台博会、首届漫博会等系列展会,出台新兴物流城市发展规划。确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新设立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外经贸“五个1000”专项工作,1250家来料加工企业实现转型,外资企业内销总额增长32.7%,列入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批试点城市。民营企业率先实现主营业务超百亿。引资结构继续优化,实际利用外资27.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76.2亿元。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落实“科技东莞”系列政策,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工程中心14家,省创新科研团队3个,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6件。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均稳居全省第二位。被认定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松山湖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台湾高科技园开园,设立广东首个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虎门港正式开通对台直航,保税物流中心投入运行。生态园获批省级产业园区。长安新区制定总体规划。
(四)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8.5亿元,比上年增长71.6%。建成环莞快速一期、虎门港沙田港区7、8号泊位等39项市属重点工程;轨道交通R2线试验段、海昌(二期)煤炭码头等29个项目动工建设;散裂中子源、市中医院新院等在建项目有序推进。编制“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推进174宗地块改造,落实改造投资62亿元。建成镇村联网路31条,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21项,天然气管网131公里,水利防灾减灾工程71宗,城乡设施不断改善。
(五)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明显
宜居生态城市加快建设,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市通过国家验收,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推动605家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完成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成截污管网800多公里,基本建成黄江污泥处理工程。建成225公里区域绿道游径,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4%。
(六)镇村扶持力度加大,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继续实施扶持镇村发展政策,开展市内“双到”帮扶,32个镇街实现可支配收入280.7亿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183亿元,分别增长14.8%和6%。推进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建设,与深惠、港澳台等合作取得新进展。映秀55个对口援建项目基本完工,提前一年完成援建总体任务。完成对口援疆总体规划和4个专项规划,3个试点项目竣工。推进市外“双到”扶贫开发,实现50.8%的贫困户脱贫。
(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保障全面提升
市财政投入116.4亿元发展社会民生事业,获评“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和“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的城市”荣誉称号。完成6所高中学校扩建,新招收1.5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每万户籍人口升本科、大学人数均位列全省首位。实施文化名城战略,东莞作家首获鲁迅文学奖。成功承办第16届亚运会举重赛事,宏远男篮第六次获得联赛冠军。“三院一中心”完工移交,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88个。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6.23‰。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92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1.7%。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和农(居)民退休金分别增长10.2%和44.8%。开展首届“东莞慈善日”系列活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50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486元,增长13.2%。
(八)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有效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有效推进第四轮审批制度改革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推进石龙、塘厦简政强镇试点工作,下放542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黄江、厚街村级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基本完成。确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及4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积分制入户和居住证制度。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发展试点。
(九)社会管理力度加强,巩固安定和谐局面
建成使用各级各类综治维稳平台762个。全市破获刑事案件宗数增长26.9%,受理群众信访总量下降23.4%。新增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41个和市平安社区218个,新建镇街应急避灾中心17个,建成67个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完成安全生产隐患整改1万余处,全市发生各类事故宗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和2.2%。实施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工作方案,劳资关系继续有效改善。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GDP增长8.5%;人均GDP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出口总额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单位GDP能耗下降2.5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中央商贸区和中央休闲区,加快发展保税物流、城市配送等物流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石化、船舶等先进制造业,认定“东莞老字号”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和“一站式服务”平台,帮扶来料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