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26亿元,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72384元,增长13.1%;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2.8∶58.7∶38.5,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15.7%、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4亿元,增长26.2%。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加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1%,比上年提高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03645元,增长16.0%,利润总额161.3亿元,增长43.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9.6%,同比提高12.6%;轻重工业增加值比调整为59.8∶40.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6394吨标准煤,下降1.15%。新开工项目质量提升,20个项目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
(二)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4亿元,增长21%,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2.4%和20.3%,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0.6%。31个项目纳入省重点计划,新增6个项目列入省第三批扩大内需项目。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1亿元,增长18.2%;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19.2%和34.8%;旅游业总收入125.2亿元,增长13.5%。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3.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6%。外贸进出口总值311.2亿美元,增长27.2%。其中出口、进口总值分别为225.1亿美元和86.1亿美元,分别增长26.9%和27.9%。实际利用外资7.3亿美元,增长19.8%,企业在境外投资合作方面取得进展。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56.2亿元,增长20.8%。支柱产业产值2863.7亿元,增长23.5%。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435.7亿元,增长30.9%。医药、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2.8%和34.3%。交通仓储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和5.4%。服务业税收99.7亿元,增长21%。全市研究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1.9%,专利授权8538件,增长68.2%。现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6家。新增5家省级工程中心。东区中心商务区、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实验区等5个集聚区列入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2家。
(三)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统筹城乡迈向纵深
狠抓城建、交通、环保、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89.2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102.3%,投资额比上年翻了一番。全年公路建设投入16亿元,广珠城际轨道、古神公路、广珠西线二期等建成通车;改造土地面积逾1万亩,182.7公里绿道全线贯通;18个镇区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投产运行,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7.5%。启动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全市农业总产值86.9亿元,增长3.3%。建成“硬底化”农路185公里、高标准基本农田5000亩。培训农村劳动力2.15万人,转移本市农村劳动力1.74万人。实现社保、民政、医疗保健、计生等“一站式”服务,成为全国首个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土地流转面积54.4万亩,流转率达85.3%。在全省率先推行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6467名流动人员取得入户入学指标。
(四)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区域合作深入推进
全面完成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起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制定供水同网同价方案,逐步放宽民办教育、医疗、民政服务等收费管理。出台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改革试点方案,启动农信社向商业银行转制工作。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及实施方案。制定珠三角《规划纲要》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共签署31项珠中江区域合作协议,通信同城化、供水合作等有序推进。加强与港澳地区合作,与香港贸发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参加港澳各类大型会展。
(五)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福祉明显改善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达100%,高中毛入学率达86.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5%。高考成绩总升学率达93.2%,居全省第一。全市共建成292间农家书屋、文化室。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继续完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357元、13581元,分别增长9.8%和10.5%;居民储蓄存款1443.7亿元,增长18.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企业职工月均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920元。城镇职工总参保668.7万人次,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285.2万张,8300多户近2.3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715万元临时补助金。刑事案件破案率为66.4%,同比上升0.7%,全市各类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9.4%、4%和6.5%。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9%。
(一)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推进“三个一百”战略,重点抓好100家外商投资企业及来料加工企业就地转型升级、100家内资企业做强做大、引进100家优质企业(项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推动临海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引进北汽福田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推动盛世游艇会等服务业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中山,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风电设备、船舶制造、通信设备、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总部经济、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新能源、新光源、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研发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