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云浮市完成生产总值394.27亿元,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06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132.91亿元,增长10.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3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6744元,增长16.9%。“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4%和9.8%。
(一)工业生产快速发展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83亿元,增长31.6%。吸纳产业转移项目457宗,投资总额610亿元,其中签约项目333宗,合同投资总额282.2亿元。华润水泥、青洲水泥、立宇矿业、美玲工业园、丰达电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我市。
(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完成农业总产值164.8亿元,增长5.9%;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8万亩以上、产量66万吨;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285个,销售收入259.2亿元,带动合作农户户均增收7900元,温氏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19.4亿元。
(三)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2.66亿元,增长30.2%,其中城镇投资184.79亿元,增长31.9%,农村投资127.86亿元,增长27.7%。房地产开发投资19.75亿元,增长68.7%。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7.3亿元,增长33.51%。
(四)社会消费继续畅旺
旅游、物流、商贸、房地产等服务业全面提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组织家电、汽车、农机、摩托车、建材下乡等活动,有效扩大了农村消费。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97亿元,增长1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2%。
(五)外贸经济恢复加快
外贸经济恢复性增长加速,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8.13亿美元,增长32.1%,实际利用外资0.79亿美元,增长11.5%。
(六)财税金融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54亿元,增长25.4%,国税收入17.09亿元,增长30.7%,地税收入18.25亿元,增长19.4%。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86.93亿元,比年初增长20.1%;贷款余额278.34亿元,比年初增长29.5%。
(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全市60项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44.8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2.3%。列入省的22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3.7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任务11.9个百分点。广梧高速公路河口至平台段建成通车;南广高铁、云岑高速加快建设;云浮电厂C厂5号、6号机组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投入商业运行;云浮风电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核准同意动工建设。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荣获“2010年度中国产学研促进奖”,获省级以上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83项,成功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就业形势稳定,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84万人;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74万人,城镇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34.6万人,参加新农合人数210.98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完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2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实施《云浮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健康、生态、幸福”的宜居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宜居城市二期“上山”、“进城”工程,建成绿道慢行系统164公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启动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云浮石艺(创意)产业园建设,禅宗六祖文化、南江文化、石艺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
(九)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三规合一”机制,构建“一个平台、统一标准、分类管理”的规划管理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县镇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云浮市建设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总体方案》,云安县成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郁南县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市本级政府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调整,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23项,改变行政审批管理方式事项6项。积极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云安县、云城区成为全市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的试点县(区)。积极实施项目“代建制”,规范政府投资管理。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3%,第二产业增长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5%,第三产业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3.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3.8%;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8%;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考核指标以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合同利用外资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84%。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
一是加快发展生态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努力打造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示范中心、珠三角健康食品基地和珠三角生活品质提升基地。二是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五四三”工程建设,即打造石材、不锈钢制品、水泥、硫化工、电力五个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电池新材料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机械、纺织服装、农产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