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0年)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 第二章 物价

信息来源: 时间:2011-09-20 16:47: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09年市场物价基本特点

2009年,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社会商品供求关系变化、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以及负翘尾明显等因素共同影响,我省价格总水平持续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2.3% ,为1990年以来最大降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IPI)同比分别下降4.2%6.2%。全年价格变动总体呈现“V”型走势,与我省经济总体运行态势相符,具有以下特点:

(一)价格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

全年价格变化总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7月份),受国际市场石油、粮食、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和2008年同期价格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CPI降幅交替出现扩大和缩窄的变化,并在震荡中总体下行,至7CPI降幅达到4.2%的最低点。PPIIPI一路下降,7月降幅分别达到5.8%8.4%,均为近年来最低值,一度出现通缩迹象。第二阶段(812月份),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效果显现、国内市场逐步恢复、翘尾影响减弱等因素影响,价格总水平企稳回升,CPI“触底反弹”,自8月起降幅不断收窄,且收窄幅度不断加大,12CPI“转负为正”,同比上涨0.8%PPIIPI与价格总水平走势一致,自8月起不断回升,物价下跌的态势基本得到控制。

(二)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突出

负翘尾影响是左右2009年全省CPI走势的最主要因素,CPI与翘尾影响的走势基本一致。2008年底,全省价格总水平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大幅回落,导致翘尾因素出现较大负值,直接造成了2009CPI持续运行于负值区间。同时,翘尾因素影响较大,广东CPI“转正”步伐慢于全国。据测算,去年翘尾影响为-2.6个百分点。剔除翘尾影响,全年全省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

(三)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对CPI拉动明显

八大类价格“六降二升”:食品类价格累计下降1.5%,衣着类价格累计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2%,居住类价格下降6.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9%。其中,食品、居住类价格分别拉动CPI下降0.51.2个百分点,对CPI的影响率达74%

(四)政府调控对稳定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度下滑,政府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促进扩内需保增长的价格政策措施,通过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启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加大清费治乱减负力度、实施惠民价格政策、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舆论引导等价格调控监管措施,确保了价格总水平和价格秩序的基本稳定。

二、对2010年我省价格形势的分析预测

2009年以来,广东经济在国家和省一系列刺激政策作用下,逐渐企稳向好,价格平稳运行具备较好的外部环境。从当前情况看,推动价格上涨和抑制价格上涨的因素并存,影响价格走势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预计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出现一定幅度上涨。

价格上涨的压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输入性因素。我省经济外向型特点突出,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棉花等基础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将对我省价格水平产生明显影响。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基础大宗商品价格也将相应回升。同时,投机资金炒作、减产、地缘政治等因素也可能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从而对我省价格产生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二是货币因素。去年我国货币和信贷投放大幅增长,带来流动性加大,产生的通胀压力可能会在二季度起逐步显现。随着新增货币和信贷逐步流入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上涨压力也将不断加大。三是通胀预期增强。流动性的持续宽裕,加强了市场通胀预期。2009年以来房地产等资产类价格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通胀预期的自我实现。如果通胀预期持续强化,资产配置型需求将继续上升,并可能引发“羊群效应”,迫使刚性需求提前释放,推动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形成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实质性压力。四是政策因素。资源能源、环境价格改革以及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产生的政策效应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价格水平上涨。五是大型基建项目的推进,以及举办亚运会系列基建工程将拉动上游原材料需求增长,从而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并可能逐步向终端消费市场传导。20095月以来,我省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已连续10个月环比上涨,基建工程的影响逐步显现。

有利于价格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经济过热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出口增速将受到抑制。同时,在资金面影响下,固定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加上居民消费难以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出现过热的可能性不大,价格平稳运行具备良好外部环境。二是市场供求总体宽松。部分传统产业,如钢材、水泥等,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在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背景下,价格上涨受到制约。三是农业生产稳定。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粮源供应充裕;国家对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大宗农产品实行临时收储,使粮油库存明显增多,粮油供给保障能力大大增强,价格保持稳定具有坚实的物质保障。四是政府调控将为价格稳定提供保障。国家和省在应对价格过快上涨、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府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在不断增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将防通胀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货币政策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政府的调控将为价格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总体上看,2010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力量将占主导地位,价格总水平将有所上涨,但受到抑制因素的制约,上涨幅度将受到限制。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中的食品类价格将保持总体平稳,居住和服务类价格将出现小幅上涨,工业消费品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个别品种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综合考虑翘尾因素和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预计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3%左右。

三、2010年价格调控监管工作

(一)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一是管理好通胀预期。加强价格监测,密切关注国内外重要商品的生产、消费、库存变化情况,重点加强对粮油、猪肉等副食品、房地产等价格变动以及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心理预期的监测。加强价格信息发布,及时发布价格监测信息和形势分析报告,引导社会各方面正确看待价格走势,缓解社会对通胀的担忧,促进理性投资和消费。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引导,防止网上炒作对通胀预期产生叠加、放大效应。二是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依法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规范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提高政府应对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化肥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石油等战略物资价格异常波动的能力,确保重要商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三是建立健全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和工作预案。防止投机资金炒作、灾害性天气影响等突发性因素造成的价格异动,增强政府价格调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必要时依法采取价格干预措施进行调控,防止价格波动过大。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