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逐步摆脱下滑颓势,各项指标出现积极变化
初步统计,全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GDP)突破千亿元,达1037.69亿元,增长6.6%。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增长5.3%,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工业经济触底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8.55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0.51亿元,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82亿元,增长15.0%。外贸进出口总额374.40亿美元,下降20.1%。其中,外贸出口177.83亿美元,下降16.0%,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0个百分点。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1.80亿美元,增长3.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01.41亿元,增长9.9%。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突破两千亿元,余额达2105.20亿元,比年初增长33.6%。
(二)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适时推出经济刺激计划
迅速出台稳定企业生产、保持外贸稳定发展、加强招商引资、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实施总额达69.7亿元的政府投资计划,确定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的“十大重点建设工程”67个项目;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启动服务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编制,修订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制订旧工业厂房改造升级政策。推动十字门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帮扶企业减负,开展治理整顿乱收费工作,着力解决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融资难问题,成功举办第二届政银企交流会,现场签订授信协议220亿元。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
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全年完成政府投资72.3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一号工程广珠铁路施工全面铺开,进展迅速,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港珠澳大桥于12月15日正式宣布开工。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正式开工建设。中航通用飞机项目、高栏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动工。城乡防灾减灾工程、竹银水库等项目加快推进。港口枢纽工程、石化及海洋装备制造工程、航空及高新技术产业工程、生态环保工程、能源保障工程等全面推进,2009年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37.8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76.61亿元的78.1%。
(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横琴开发全面启动
着力打造珠中江经济圈,成功举办第一、第二次珠中江党政联席会议,共同签署《推进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目前三市已实现电视主频道相互落地、交通年票互认、互通公交,推动三市惠民合作项目迈出实质性步伐。《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横琴城市、产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加紧编制,横琴口岸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开始动工。在“一国两制”方针下,珠澳合作进一步深化,积极构建两地城市规划协调、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合作发展、通关便利高效、公共服务一体的新格局。
(五)完善投资融资平台,大力筹措建设资金
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先后组建成立港口、交通、水务、城建、横琴等多个投融资平台。通过银团贷款、BT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对珠海项目建设的支持。全市中小企业通过“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融资超过10亿元。深化农信社改革,市农信社成功申请到15.45亿元央行票据兑付资金。积极协助企业向国家和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和平物流、盛通达公司等成功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补助1410万元等。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做大做强,格力地产完成与海星科技的资产置换成功上市,华发股份发行公司债顺利融资18亿元等。
(六)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体制创新扎实推进
顺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后,市政府工作部门精简至27个,精简幅度约1/3。涉及调整、撤并、职责整合的政府机构共26个,调整比例超过70%。涉及调整、撤并、职责整合的党委机构共8个,调整比例达1/2。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出台《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审批管理办法》,优化审批流程。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铺开。积极推进社区民主自治、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和设立政府咨询委员会三大试点。促进就业咨询委员会、医疗卫生咨询委员会、小区管理咨询委员会的试点工作已进入具体实施操作阶段。
(七)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民生状况稳步改善
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每万元GDP能耗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COD)分别控制在3.58万吨和2.76万吨以内。实施生态建设“四个百分百”行动,推进“双十百绿”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环保模范城复查36项迎检重点工程初见成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总分在全省名列前茅,成功摘掉“重酸雨区”帽子。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97.0%,下降3.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万元,增长9.1%。农渔民人均纯收入8575元,增长6.5%。率先在省内出台《珠海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扶持激励办法(试行)》。加快推进农场改革与发展,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华侨农场危房改造3912户。援川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完成对口援建工程任务的80%。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本地生产总值(GDP)增长9%,总量达1142.4亿元,人均GDP达到7.6万元,增长7.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增长5%,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力争有所增长,引进内资注册资本增长15%;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7%;每万元GDP能耗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控制在0.56吨标准煤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3.3万吨和3.0万吨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一)突出抓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实施“东部大转型、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地区进一步强化城市核心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实现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战略性转变。西部的高栏港经济区和金湾区是珠海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以“双港”为引擎、大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以石化、装备制造、能源为主导的临港重化工业和现代港口物流业,积极推动发展飞机制造业,重点发展航空物流、飞机总装和维修、航空材料、航空零部件和加工制造、航空电子及数控加工等项目,全力打造“西部制造”品牌。
(二)突出抓重大项目一是狠抓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建立进度倒排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二是狠抓前期工作,推动新项目开工。要求牵头单位主动参与项目的前期工作,各职能部门提前介入项目的报批程序。三是狠抓难点突破,保障项目用地及资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