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0年)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七章 梅州

信息来源: 时间:2011-09-20 17:03: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效益不断提高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510亿元,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06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增长11.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8亿元,增长13.5%。城镇(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3元,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5390元,增长7%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83亿元,同比增长36.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3.73%,同比上升13.3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00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各项贷款余额273.4亿元,比年初增长32.4%

(二)内需拉动效应明显提升,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4亿元,增长19.9%。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7%,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3亿元,增长14.2%。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创历史新高。全年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此外,中央投资项目进展顺利。至2009年末,国家共安排梅州167个项目,安排中央投资2.41亿元、省配套投资1.07亿元。中央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6.7亿元,已建成项目78项,其余项目进展情况良好。外贸进出口总额7.88亿美元,增长3.4%。其中:外贸出口总额6.71亿美元,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619万美元。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双转移”工作成效明显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分别增长20.2%17%。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8.7%,占生产总值比重上升为38.8%。电力、烟草、建材、矿业、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等六大主导产业发展逐步提速,完成增加值10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全市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长;金柚、脐橙、南药、油茶等八大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西竺牌”西岩单丛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农产品“国字号”品牌零的突破,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达24个。

全力推进“双转移”。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再次以最高分成功竞得省5亿元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首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标准厂房(宿舍)基本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市县共建共享机制,落实了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的招商引资责任,与广州市12家专业招商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强力推进园区招商引资,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产业向园区集聚。全年园区新引进企业37家、合同投资总额18.83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明显加快,全年培训劳动力9.1万人,增长3.4%;转移劳动力12.5万人。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成功举办2009梅州·世界客商大会,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客商及商会之间的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三名城”创建工作。以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为动力,全面启动首个省市共建的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建设,与省建设厅合作建设“宜居城市试点”;广泛开展生态镇村创建活动,着力建设一批宜居生态镇村;淘汰关闭落后小钢铁、小水泥生产企业,加快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功入选“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3%,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加快创建“教育强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毛入学率达71.5%,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6826人,增长8.5%。加快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有新突破,启动客家围龙屋“申遗”工作,广东客家博物馆升格为“中国客家博物馆”,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成功上演。开办“书记网谈”,拓宽“民生820”、“梅州民声”等民意表达渠道,从源头上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创建平安名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持续稳定。此外,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和人口工作得到加强。

改善民生工作成效明显。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正式启动实施,老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就业形势稳定,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3%。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和农林水事务等重点民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控制在3%以内;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左右。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切实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优化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千方百计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投资重点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资。认真研究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加大投资项目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搞好经济运行调节,维护平稳运行态势。

(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打造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和以塔牌为龙头的粤东水泥生产基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烟草、电力、矿业、建材等支柱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实施技改创新“百亿工程”,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光电技术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为主的高技术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优化。围绕重点企业集团、行业骨干企业,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联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基地)”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客家新民居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力争把“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建设成为首家“客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加大农林水、文化等其他产业与旅游业对接力度,加快发展旅游先锋产业。带动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着力提升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项目建设,推进优质粮、茶、油茶、水果、蔬菜和南药、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建设,打造全省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品牌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