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9年,江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力抓投资、扩内需,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355亿元,增长1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人均生产总值3.25万元,增长10.5%,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主要成效如下:
(一)抓投资促消费,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紧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重大机遇,实施大投资大拉动,将扩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首要途径,提高项目建设速度及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争取各方政策、资金支持。全年争取到新增中央投资项目32个,投资超过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5亿元,增长25.2%,增幅为近16年最高水平。列入中央、省的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建设进度全省第一。能源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消费拉动力显著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2亿元,增长17%。金融财税支撑作用增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92.58亿元,增长42.9%。旅游产业增长较快。旅游总收入104.02亿元,增长14.8%,旅游外汇收入4.1亿美元,增长4.5%。
(二)大力推进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发生积极转变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1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4%。重点扶持新能源、绿色光源等新兴产业。建设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等一批新能源项目,省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成功落户。全市绿色光源产业产值超50亿元。全面提升节约集约发展水平。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关停小火电5万千瓦,小水泥90万吨。全年开发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2.6万亩,获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综合考评第一。
(三)加快落实《规划纲要》,一体化建设取得成效
深入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多领域一体化建设取得成效。珠中江合作向纵深发展,签署《推进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及三市卫生、电信、旅游、物价等19个专业领域的合作协议。开通珠中江三市跨市交通公交线路,实现珠中江三市年票互认,推进珠中江城市(镇)饮水同网工作,落实西江水环境三市共治工程,实现住房公积金珠三角八市互贷。打造珠江西岸“世界遗产—伟人故里—浪漫海滨”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市区一体化进程。启动江门市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全市范围市域年票制,实现出租车三区通行及公交线路互通和无障碍对接。推进三区城市管道燃气同一主网供气。推进行政服务一体化,打造市区三区审批服务对接平台。开展全市社保IC卡“一卡通”试点工作,实现全市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完全统一。积极承接广佛都市圈辐射,与广州、佛山分别签订《关于加强重点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推进一体化合作意向协议》。江港澳合作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澳门签订多个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与香港商会合作共建江门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园区。
(四)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农业增加值增长4%,全市粮食总产98.4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新发展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3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35万户,占全市农户数近一半,户均增收1960元,比上年提高470元。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及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3亿元,加固江海堤围21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7.3千公顷,治洪治涝面积14.3千公顷。
(五)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全年新增就业人数5.3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2%,低于年初计划控制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9004元,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34元,增长12.8%。新增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家庭分别达554户、189户。
(六)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出台《江门市体制改革方案》,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行政管理重心下移,基本把85%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到各市、区管理。在全省率先实行涉企事项100%集中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的运作模式。市直国企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市水务集团运作、市汽运集团重组等一大批重点改革项目取得突破。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谋划启动“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更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改善民生,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排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社会科技研发(R&D)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上规模、上层次;着力发展核电、清洁能源(核电)装备、风电、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型电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抓紧出台实施《江门市2009—202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谋划物流大发展。谋划物流大发展,大力推进银洲湖物流基地、鹤山现代物流中心、南新区物流园建设。
二是推进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尽快编制完成《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开展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区”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推广燃气汽车技术,鼓励应用清洁燃料。落实潭江水资源保护,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和工业污染源减排设施建设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