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0年)

第六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章 东莞

信息来源: 时间:2011-09-20 17:04: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稳步回升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生产总值增速由负转正,全年实现3763.26亿元,增长5.3%。人均生产总值56500元,增长10%,首次超过GDP增速。第三产业增长15.1%,成为推动经济回升的主要支撑。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16亿元,增长10.5%。内需拉动作用有效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6.25亿元,增长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4.08亿元,增长13.0%。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进出口总额941.55亿美元,下降17.0%,其中出口551.69亿美元,下降16.0%。物价出现萎缩,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3.1%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面实施“1+26”政策体系,三大产业比例进一步调整为0.447.152.5,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东莞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新增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8家、上市公司1家,引进中外运等一批大型物流仓储项目,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动漫博览会和广东外博会。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工业技改投资实现154.5亿元,增长1.55倍。农业稳定发展,新认定省级农业园2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家。内源经济作用增强,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来料加工企业转型明显加快,全年实现339家转为三资或民营企业,增长70%。内销份额有所扩大,外资企业内销总额占销售总额比重提高到29.5%。招商引资质量提升,实际利用外资25.94亿美元,增长6.0%;实际引进内资122亿元,增长42.4%

(三)创新能力稳步增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新设立外资企业研发机构84家,是2008年的16.8倍;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是历年总和的1.8倍;新增省级企业工程中心10家,累计34家。品牌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名牌名标4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件,荣获“2009 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专利授权量增长45%,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89家。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268个。

(四)节能减排有效推进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完成年度预期目标。每万元生产总值电耗下降4.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9.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6.8%。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和企业清洁生产,新认定21家市级清洁生产企业。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技术评估。

(五)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设施加快推进,穗莞深、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全面开工,市轨道交通R2线起点站动工,莞惠高速东莞段、惠常高速东莞段等建成通车,广深沿江高速以及主干公路和镇村联网路推进顺利。资源保障继续改善,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17项,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进展顺利。民生设施项目进展良好,建成水利防灾减灾工程123宗,完成市区11个内涝点整治,“三院一中心”工程主体竣工。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松山湖加快建设台湾高科技园,虎门港建成保税物流中心,生态园启动治水、绿化、道路等30项重点项目,长安新区用海申报、规划环评等通过评审。

(六)区域协调扎实推进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推进深莞惠紧密合作,建立健全三市合作机制,推动25项近期合作的重点事项取得有效进展。双转移战略扎实推进,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合作建设莞惠、莞韶两个市级产业转移园。加快推进映秀灾后恢复重建,累计拨付援建资金3.3亿元,完成总工程量的50%。推动镇村协调发展,市财政共支出40.9亿元对镇村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帮扶。

(七)各项改革有序推行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组成部门从37个整合到32个。开展石龙、塘厦扩权强镇试点,下放248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制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出台征地拆迁补偿新标准,设立并联审批中心,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探索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推进厚街、黄江镇村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分类量化考核镇街领导班子。

(八)社会事业稳定发展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接受1.39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新建学生宿舍10座,规划建设职教城,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100人。卫生事业继续发展,有效防控甲流疫情,新建58个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使用统一预约挂号平台。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效,新建图书馆和博物馆12个、“农家书屋”120家,“文化周末”获文化部创新奖。承办第四届全国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人口自然增长率6.31‰,完成年度控制目标。

(九)民生福利稳步提高建立“村民车间”345个,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1.7%。社保总参保2082.03万人次,较上年底增长26.4%,保障待遇继续提高。制定对特殊困难户分类增发救助金办法,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600/人月。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61元,增长6%

(十)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新建平安社区200个,接报违法犯罪宗数下降4.3%,刑事案件破案宗数增长60.4%,群体性事件和受理群众信访总量分别下降44%39.4%,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成立市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深入推进“禁摩”和消防等专项治理,大力查处酒后驾驶等违章行为,全市发生各类事故宗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4%7.3%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GDP增长8%;人均GDP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进出口增长4%,其中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单位GDP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8.6%9.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重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消费热点。继续落实好汽车、家电、农机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积极举办各类商贸促销活动,大力刺激居民消费。全面落实鼓励外贸出口政策措施,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完善出口300强企业外贸快速通道,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外贸出口环境。举办形式多样的东莞名特优产品展销活动,组建认定莞货工厂直销中心,拓宽企业产品销售渠道。推广内销“集中申报”模式,组织筹备第二届外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