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收入跨上新台阶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19.7亿元,增长12.2%,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人均生产总值21813元,增长1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2亿元,增长23.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9.9%,提高37.3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3.56%和12%。
(二)“三驾马车”发力提速,增幅居全省前列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9.5亿元,增长38.6%,增幅排全省第3位,其中全市2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6.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2.3亿美元,增长9.2%,增幅排全省第4位;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增长19.8%,增幅排全省第1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6.7亿元,增长19.2%,增幅排全省第9位。全市物价总水平呈窄幅波动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下降1.3%。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664.3亿元,增长15.9%;农业总产值完成195.8亿元,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4.8亿元,增长14.5%。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五金刀剪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五金刀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以及海洋产业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共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家,专利申请量达949件,增长9.3%,保持粤西地区领先地位。
(四)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大力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5个,精简比例达32%。全市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49项,改变管理方式事项31项,保留行政审批事项压减到222项。出台了《阳江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阳江市建设项目储备库管理暂行办法》。国企、财政、农村信用社以及岗侨区、高新区等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全市105所义务学校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实施扩建9所高中学校,新增高中学位10768个,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8%,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防治甲型流感、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培训农村劳动力3.2万人,新增转移劳动力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9.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8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89%,8万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5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64元,增长8%。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农业总产值增长4%,工业总产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以内,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2010年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认真落实阳江市政府《加快推进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试行办法》,大力推动阳江核电、云阳高速、沿海铁路、国家五金刀剪及日用金属工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市一中迁建、市中医院、海螺水泥、东平国家中心渔港等省重点建设项目和45个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云阳高速罗定至阳春段等45个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前期建设工作。切实加强项目储备管理,积极谋划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及早向国家和省上报一批投资储备项目。
(二)大力做大工业堆头,努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动阳西电厂3、4号机组,南方电网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首期60万千瓦机组尽快上马,加快推进海陵、阳东、阳西等风电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太阳能、光伏等环保清洁新能源。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承接国内外石化下游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昊天化工30万吨氯碱、阳西丰头船舶修造基地、嘉吉粮油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促进五金刀剪、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突出抓好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工业、科技创新的五金刀剪产业、环境友好的新型水泥建材工业,大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双转移”工作再上新水平
建立健全招商工作利益导向机制,对招商项目实行领导包干抓落实。突出“大招商、招大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国内外阳江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高起点规划建设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全面加快各县(市、区)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高新区计划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2亿元,开发土地面积6000亩,引进项目60个。进一步加强与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城市在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上的合作,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加强与珠三角各市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促进珠三角产业向我市转移。完善市、县、镇三级培训网络,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不断输送农村劳动力到珠三角培训就业和本地园区就业。积极参与粤西4市区域合作,主动参与东盟及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强化出口目标责任制,用足用好用活各项鼓励出口政策措施。扶持出口贸易转型升级,扩大五金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产品出口,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巩固北美、欧洲、日本、香港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
(四)大力做优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发挥“南海Ⅰ号”品牌效应,大力发展以海陵岛为龙头的滨海特色休闲度假产业,打造“碧海银滩·船说阳江”滨海休闲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加快海陵岛海韵大酒店、南海湾大酒店、龙泉大酒店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大力整治旅游环境,加强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强化旅游区域合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科学调控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快建设阳江港物流园区,发展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专业市场,增加城乡商业网点。大力发展具有阳江特色的餐饮服务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完善对低收入困难群体转移支付制度。继续实施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等工程。实施“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拓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消费和网上消费。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