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一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把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作为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工作重心,始终扭住“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这一核心,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问题入手,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协调,全面抓好实施《规划纲要》各项工作。
一、2009年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情况
(一)迅速行动、周密部署
一是迅速发动,广泛宣传,形成推进《规划纲要》实施的思想共识和共同意志。2009年元旦假期一过,省委即召开十届四次全会,认真学习讨论《规划纲要》,深化对贯彻实施《规划纲要》重要性的认识,并对全省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做出初步工作安排。随后,我省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班、开展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组织宣讲团赴基层宣讲、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和解读等多种方式,使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还专门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引导和激发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规划纲要》的热情,凝聚了力量,营造了协同推进《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立实施《规划纲要》的有效机制。我省出台实施《规划纲要》的《决定》,明确了实施《规划纲要》“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总体目标,确定了实施《规划纲要》的22项专项规划、26项配套政策和73个重大项目,并对《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量化分解落实到珠三角各市、省各有关部门。珠三角各市和省有关部门也按照省的要求,编制了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我省成立了由黄华华省长担任组长的实施《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规划纲要》实施工作;各地、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建立了上下联动、协调统一的良好工作局面,为实施《规划纲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分类指导,加强协调,推动《规划纲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省先后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各市召开了现场会和工作会议,检查指导各市落实“三促进一保持”和实施《规划纲要》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各市在实施《规划纲要》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实施《规划纲要》,提升发展珠三角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规划纲要》的龙头作用和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实行省委常委分片包干制和重大项目省领导分工负责制,加快推进经济圈建设和《规划纲要》相关重要项目建设。汪洋书记还亲自牵头督办政协提案,督促珠三角各市和省有关部门加快完善区域协调机制。上述举措强有力地推进了实施《规划纲要》各项工作。截至2009年底,《决定》所列22项规划和26项配套政策已全部开展了编制和制定工作,其中专项规划已完成11个,配套政策已完成20个;73个重大项目已有42个开工建设、14个取得实质性进展、17个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
(二)以实施《规划纲要》为主轴,积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并举,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扩投资。抓住《规划纲要》赋予的政策空间,大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省财政多方筹资1000亿元主要用于扩大投资。加快实施“新十项工程”,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53.15亿元,增长19.5%,比预期目标高3.5个百分点。二是促消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狠抓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服务五大消费,落实“家电下乡”政策。省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带队前往广西、湖南考察,带动各市开拓国内市场。统筹企业和政府资源,推动“广货北上”、“广货西行”。三是稳外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关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外经贸稳定发展的意见。省财政拿出29亿元扶助企业抢抓订单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2009年,全省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6111.2亿美元,下降10.8%,降幅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9.9和6.9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少3.1个百分点。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一是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并实施装备、汽车、钢铁等十二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二是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成为经济增长首要推动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5.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以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科技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装备制造及大石化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四新一软”产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广州LED、深圳比亚迪电动汽车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启动或建成投产。三是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十大创新工程和创新平台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以及驰名商标总数继续稳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9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455.82亿元,增长10%。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平台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节地。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新十项重点节能工程。单位GDP能耗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我省在国土资源部节约集约用地考核位居全国第一。
3.增强珠三角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坚定不移推进“双转移”。制定实施全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以竞争性方式提前集中安排专项资金60亿元,择优扶持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共建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2009年,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924.4亿元、创税4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和21.7%;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82.4万人,转移就业128.5万人,分别增长40.9%和20.8%。2009年,东翼、西翼和山区GDP分别增长12.1%、10.4%和11%,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9%、16.4%和18.8%,分别比全省高8.7、6.1和8.5个百分点。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增速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抓紧建设贯通珠三角、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通道和港口运输系统。武广专线已建成试通车,黎湛、洛湛、韶赣铁路,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等项目也在大力推进。2009年新增高速铁路298公里,高速公路220多公里。
4.推动粤港澳更紧密合作,着力促进三地共同繁荣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省积极与港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与港澳在不同层面就共同推进实施《规划纲要》达成广泛共识。三地在粤港澳联席会议机制下成立了推进实施《规划纲要》联络协调小组,明确了现阶段的重点合作领域,并确定加快推进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后海地区、珠海横琴新区等合作区域的规划建设,共同编制共建优质生活圈和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合作专项规划。全面落实CEPA项下国家批准34项对港、28项对澳服务业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推进粤港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进港资银行在粤设立异地支行。落实支持港澳资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30项政策措施,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务实推进粤港澳重大合作项目开发建设,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横琴新区挂牌启动,澳门大学新校区迁建工作顺利推进。粤港澳民间交流更加密集,成立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举办“珠江论坛”,文化交流等也不断深入。
5.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