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江经济带(以下简称经济带)横贯广东、广西,上联 云南、贵州,下通香港、澳门,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面向东盟开 放合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推动经济带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广 东、广西经济一体化,探索我国跨省区流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模式,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 号)、《国务 院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的批复》 (国函〔2008〕129 号)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佛山、肇庆、云浮 4 市和广西壮 族自治区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 7 市,区 域面积 16.5 万平方公里,2013 年末常住人口 5228 万人。同时,根 据流域特点,将广西桂林、玉林、贺州、河池等市以及西江上游贵 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安顺,云南文山、曲靖的沿江部分地区 作为规划延伸区。本规划是指导经济带开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 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 2014 至 2020 年,展望到 2030 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条件
珠江—西江经济带连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大 通道,是面向港澳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自然禀赋优良、航 运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合作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 要求广东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广西成为我国西南 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为加快经济带开放发展指出了明 确的方向;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经济 带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广东、广西加快战略合作 步伐,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为经济带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目前,加快经济带开放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流 域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完善,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 衡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全方位开放还 不够充分,推进协同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第二节 重大意义
在新形势下,加快经济带开放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完善区域发展整体布局,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优 化生产力布局,构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培 育我国新的区域经济带;有利于促进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带动少 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利于发挥 面向港澳、连接东盟的区位优势,扩大西南中南地区对外开放,完 善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有利于加强全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探索跨省区流域生态建设新模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推进协同 发展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着力打造综合交通大通道;坚持绿色发展,着 力建设珠江—西江生态廊道;坚持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 系;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提 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开放引领,着力构筑开放合作新高地,努力把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区域 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第二节 战略定位
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支撑带。发挥连接西南中南、面向东盟 和港澳的区位优势,加快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 作,提升发展层次,为促进广西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战略支点、推动形成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东西部合作发展示范区。发挥东西部地区毗邻优势,突破行政 藩篱,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基 础设施对接、产业承接转移、合作平台共建、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等 方面探索有益经验。
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统筹开发 建设与环境保护、兼顾上下游地区发展需求,在生态环境联保联防 联控、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岸线资源集约利用等方 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
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发挥广 州、南宁对外开放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海陆通道和对外门户建设,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深化与东盟在经贸、产业、金融、生态环境、 海上合作等重点领域务实合作,在外接东盟国家、内联西南中南腹 地中发挥枢纽作用。
第三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促进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 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率先推进一 体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开发格 局,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保障流域饮 用水安全,探索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