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深圳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的历史时期,中央赋予深圳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战略任务和必然选择。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编制和实施各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深圳经济特区新三十年开局的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城市发展新标杆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一)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经济总量连续实现五个千亿元大跨越。2010年本市生产总值达到9511亿元,比2005年的4951亿元增长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07亿元,比2005年的412亿元增长169%。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042亿美元,比2005年的1015亿美元增长101%,连续18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4%,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协调推动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占GDP比重超过60%,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自主创新的优势更加突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64%,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超过60%。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每平方公里产出4.77亿元GDP和0.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为0.51吨标准煤和20.3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下降14%和4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加快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2万元,比2005年提高1.07万元。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户数保持动态归零。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三大体系基本建立。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层次继续提升,基础教育均衡化取得进步,完成原特区外96所村办小学改扩建工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学生272万人次,每年解决约50万非深户籍学生的就学问题。市第三人民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17个重大卫生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全市医疗机构总数增长68.8%。社区健康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社工和义工队伍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应急、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工作不断加强。
(三)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文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艺精品集中涌现。中心书城、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
相关附件:
主办单位: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单位:广东省投资和信用中心
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5号楼(邮编:510031)业务咨询电话:020-12345
版权所有: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粤ICP备2022065133号-4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448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