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3日汕尾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汕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的重要时期。编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现“十年大发展”目标,加快融入珠三角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桥头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汕尾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汕尾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西靠、东联、北拓、南优”的发展战略和“八大工程”,大力推进“三基地三经济带”建设,成功克服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确立“四推进一保持”工作主线,落实“五补”、“四再”工作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基本“砍尾”目标,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05.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70亿元,年均增长16.9%;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7419元提高到2010年15953元,年均增长15.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7.09亿元增至2010年的26.23亿元,年均增长29.9%,实现经济提速翻番目标。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从2005年89.7亿元增至2010年126.8亿元,年均增长5.1%。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0.49亿元增至2010年186.56亿元,年均增长23.0%。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5年的130亿元增至2010年的352.06亿元,年均增长22.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39.7:36.3调整到2010年的16.4:46.5:37.1。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龙头作用不断凸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2006-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6亿元。新(改)建公路1608公里,完成农村硬底化公路1139.3公里,厦深铁路汕尾段的开工建设,填补汕尾铁路空白,汕尾已逐步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汕尾电厂一期1、2号机组建成发电,3号机组建成试运行,华润海丰电厂、陆丰核电站获得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电力能源基地初具雏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环保“四规合一”。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57%,中心市区面积也已从建市初的4平方公里扩展为21平方公里。汕尾已逐步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充满活力的美丽滨海城市。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百里海堤爱海工程和荒山绿化等“五大生态安全工程”,严把节能减排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10%,圆满完成节能任务。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达到省下达的控制目标。
——
相关附件:
主办单位: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单位:广东省投资和信用中心
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5号楼(邮编:510031)业务咨询电话:020-12345
版权所有: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粤ICP备2022065133号-4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448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