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7年发展情况
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协调发展。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达13298.6亿元,同比增长17.0%;工业增加值达2680.9亿元,同比增长17.7%。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全年全省软件收入981.2亿元,同比增长32.0%;软件出口额达到38.2亿美元,同比增长27%。
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水平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省固定电话用户3743.1万户,占全国的10.2%;移动电话用户7842.1万户,占全国的14.3%;有线电视用户1333.27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15.77万户,分别增长6.8%和61.5%;网民数量3344万人,占全国网民数的15.9%;城镇居民家用电脑拥有量达78.79台/百户,农村居民家用电脑拥有量为12.46台/百户。
(一)重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珠三角各市积极响应,液晶平板显示器件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一是项目引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奇美电子、LG飞利浦、中华映管三大液晶电视模组项目落户广东。其中奇美电子二期项目投产后,设计产能将达2500万片,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模组生产厂。二是产业集聚加快。境外的TFT-LCD上游关联企业、国内的终端彩电厂商等开始在我省设厂。本土企业包括韶关西格玛、佛山纬达光电、梅州梅雁集团等都开始涉足平板显示产业关键组件包括导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检测设备等的研发与生产,初步具备了部分产业配套基础。三是消化吸收工作同步展开。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与奇美、宏威、海信等企业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平板显示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步形成,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的9亿元专项资金将用于产业的自主创新,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形成较为显著的产业聚集和导向作用。一是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数字家庭南海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岭南模式数字家庭的整体解决方案。广州市数字家庭试点工作在番禺区正式启动,在数字家庭产业化方面推动了新媒体、新服务和新产业体系的形成。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和数字家庭产学研孵化基地基本建成。二是标准规范和专利建设成绩显著。共有13项标准和规范获得立项,其中两项标准已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发布。数字家庭发明专利完成200多项。三是数字家庭产业导向和聚集效应开始形成。《广东省数字家庭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正式颁布。数字家庭产业联盟和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近40家成员单位直接参与研发和建设工作。数字家庭中心牵头组织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落户广东,使数字家庭岭南模式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提升了对全国的影响,吸引了省内外30多家知名企业、高校积极参与。
(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自主创新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了集成电路设计、Linux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中间件和数字家庭、无线射频(RFID)等六大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二是实施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实现了部分原创核心技术的突破。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DRA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电子行业标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涵盖了15项国内国际专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掌握了部分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标准,产业逐步从传统的加工、组装向制造和研发层次转变。华为、中兴已经掌握了第三代数字无线通信标准TD-SCDMA和WCDMA的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基本达到与跨国巨头相互制衡的水平。TCL、珠海炬力等公司,在芯片
相关附件:
主办单位: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单位:广东省投资和信用中心
地址:广州市东风中路305号5号楼(邮编:510031)业务咨询电话:020-12345
版权所有: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粤ICP备2022065133号-4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448号
网站标识码44000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