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8年)

第四部分 社会发展 第六章 文 化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08-06-25 16:48: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07年文化工作回顾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省进一步完善了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1个,群艺馆、文化馆142个,博物馆14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598个。省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广东粤剧学校、广东舞蹈学校排练场已竣工验收;省博物馆新馆主体钢结构已完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新址)、广东演艺中心(含群众艺术馆)、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演艺大楼、广东友谊剧院改造等工程项目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加快实施东西两翼地区文化扶助工程,已安排经费7450万元,完成建设项目79个,在建项目49个,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水平日益提高。

针对我省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依然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文化流动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文化资源使用效能。至2007年底,“广东流动图书馆”已在51个县(市、区)建立了分馆,共配送新书近70万册及一批设备,总值约1700多万元,接待读者980多万人次。“广东流动博物馆”网络成员单位达57个,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地区,参观人数达250万人次。“广东流动演出服务网”已为各地农村群众送戏下乡19000多场次,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了“广东流动演出节目网上大汇演”活动。我省流动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以文化流动服务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在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评比中获得唯一的特等奖。

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继续推开。2007年我省佛山、东莞、罗定、德庆、仁化、蕉岭、乳源等7个市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单位,我省新建县级支中心5个、各级服务点200多个,培训基层信息员1000多名。其中,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于9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县覆盖到村的目标,成为我省首个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全覆盖的县。

(二)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我省通过实施精品战略,推动名团建设,精品创作取得突破。2007年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我省音乐剧《星》、话剧《南越王》、潮剧《东吴郡主》入选“30强”,为历年入选剧目最多的一次。同时,音乐剧《星》、杂技剧《西游记》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双双获得我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取得我省参加历届中国艺术节的最好成绩,在参评各省中名列前茅。此外,音乐剧《星》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十三行商人》、《南越王》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双双获得二等奖。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评选中,我省有6部作品入选,入选作品数量在全国位于前列。群众文艺创作水平也居于全国前列,2007年我省有14件群众文艺精品和22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进入全国群星奖决赛,获得5个“群星大奖”、22个“群星奖”,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承办地湖北省。

在品牌建设方面,我省高雅艺术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果,先后举办了广东省军民春节联欢晚会、广州新年音乐会、粤剧新年盛会、广东现代舞周、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成功承办了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开幕式文艺晚会,并协助举办名家名歌演唱会、名家名曲演唱会、广东省第七届少儿艺术花会等大型文艺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了广东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广州南越国遗迹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预备项目。作为世界水下考古领域开先河之举的“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和保护工作从2007年初正式启动,经过近一年的奋战,已于200712月底完成,相关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也将陆续展开。在2007年初举行的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我省十居其二,深圳咸头岭遗址和高明古椰遗址双双列入,并获得2006-2007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缺一等奖),显示了我省的田野考古发掘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和文物示范单位建设加快推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省政府于20076月批准并公布“五羊传说”等104个项目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省已推荐80个项目申报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籍保护工作逐步铺开,组织申报了第一批全国古籍珍贵名录和古籍保护重点单位。

(四)文化市场管理成效显著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