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7年)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 第一章 财 政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07-05-28 00:00: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06年财政工作情况

据快报统计,2006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收入完成5117.01亿元,增长15.46%;包含918.84亿元出口退税后完成6035.85亿元,同比增长18.71%,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7。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75.3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9.48%,比上年增长20.45%;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524.1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0.76%,比上年增长10.34%。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4.86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3.5%,比上年增长20.38%;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96.11亿元,比上年增长4.6%。

(一)财政收入保持与经济快速增长相协调,收入总规模跨上历史性新台阶

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依法理财,加大收入征管力度,确保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全省财政运行呈现“三个超过”(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收入超过5000亿、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000亿、全省和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双双超过20%)和“三个协调”(财税收入与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省市县各级财政协调发展、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公共财政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全省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公共服务和发展公益事业的支出占35.7%,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用于实施公共管理的支出占27.4%,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而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占19.9%,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省级财政支出既注重保障政权运转的基本需要,又注重通过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向贫困地区倾斜,向“三农”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倾斜。

一是着力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支持内源型经济发展。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省财政安排科技三项费用2.42亿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85亿元、产学研部省专项资金1亿元,省级科技专项资金1.35亿元;继续推进糖业改革、电力体制改革、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煤炭、有色企业关闭破产等工作,大力支持珠三角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省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

支持出口贸易增长,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促进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各项目国债资金的日常检查和管理监督;支持高速公路资本金、南海石化资本金、铁路资本金(含珠三角轨道)、文化大省项目等“十大工程”建设;加强省政府投资省属非经营性代建项目建设资金财务监管。

二是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支持教育强省、文化大省建设。2006年全省教育支出(不含基建支出,下同)386.48亿元,增长18.28%;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58.07亿元,增长17.08%。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3.03亿元,用于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费和给予生活费补助;安排11.38亿元,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省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学生人数达1025万人;安排3亿元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安排1亿元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安排高校生均定额经费28.76亿元、省部共建“985工程”建设资金4.5亿元、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等。重点支持流动图书馆、扶持东西两翼地区基层文化、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等。

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06年全省社会保障类支出217.8亿元,增长18.11%。落实和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省财政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补助3.8亿元;安排资金1.1亿元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安排7700万元实施智力扶贫工程;继续安排资金2亿元支持省属和困难地区每个地级市建设一所国家级的重点技工学校;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按每人每年7000元、两年14000元安排培训资金,对我省城乡退役士兵免费进行2年职业培训。全年全省各级财政安排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近10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资金2.54亿元,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将全省172万低保对象(其中农村低保对象130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从不低于30元提高到不低于50元;从2006年7月起,省财政对我省经济欠发达的14个地级市及江门恩平市的村卫生站每个行政村每年补贴1万元。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贯彻落实排污费改革措施,进一步规范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治污保洁”工程顺利实施;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研究支持和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

全力支持抗洪救灾复产。在2006年防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