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06年佛山市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全市生产总值292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3%;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6.18亿元,增长19.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07亿元,增长20%;金融部门贷款余额2361.59亿元,比年初增长16.3%;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工业总产值7070.80亿元,增长23.4%;工业增加值1795亿元,增长23.9%。工业呈现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2家、民营科技企业10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6%。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44.8亿元,高出轻工业增幅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二是农业产业化有新进展。农业园区化、企业化、组织化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和都市农业加快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市、区两级农业园区总数达到22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个。三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会展等服务业拓展成效明显,专业市场、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蓬勃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1.43亿元,增长19.1%。更新改造投资大幅增长,完成投资120.22亿元,增长37.0%。房地产投资趋于平稳,开发投资175.82亿元,增长22.8%。“十大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按计划推进。以“一环”城市快速干线为重点的21项交通项目已有15项建成通车;岭南大道、季华路、南海大道、兆祥东路等禅桂新10项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完工;中心组团新城区启动区建设初具规模,岭南明珠体育馆、世纪莲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等省运会场馆建成投入使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顺利通过省预验收评审;电源、电网建设得到加强,天然气(LNG)工程进入商业运营;一批环保、水利、卫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三)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32亿元,增长3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二是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总值200亿美元,增长17.1%;美国、东盟等传统市场出口增长强劲,对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出口市场开拓力度加大。三是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实际利用外资10.8亿美元,增长16.3%。新增13个世界500强项目。
(四)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
一是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得到完善。继续落实“农村工作五十条”及首批九个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补贴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引入社会中介组织管理农村财务,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进步。二是城市可经营项目市场化稳步推进。成功举办“6.21”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推介洽谈会,签约66个项目,投资总额227亿元。出台实施《佛山市城市可经营项目监管暂行办法》,保障公共产品安全和有效供应。三是企业上市融资实现新突破。积极落实我市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步伐加快,广东德美精细化工和雪莱特光电科技成功上市,大批企业已进入上市筹备阶段。同时,国有企业、财税、行政审批、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取得新进展。
(五)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富裕和谐佛山建设。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经省确定成为省教育现代化试点市。疾病控制体系得到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成功承办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1.8%,比去年底下降0.33个百分点。社会基本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均有所增加。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良好,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4.28‰。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安全事故有所下降。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50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07元,增长7.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78.79亿元,比年初增长13.6%。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7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进出口总值增长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5%;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3%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下。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将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