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7年)

第七部分 地区发展 第十二章 江 门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07-05-31 00:00: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积极变化,质量效益大幅提高

2006年,江门市全年生产总值实现920.7亿元,增长15.3%,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0.6亿元,增长21.76%。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9∶52∶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66亿元,增长21.68%,占生产总值比重5.5%,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9.25亿元,增长17.6%。江门荣信线路板、江珠高速公路江门段、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整治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完成国道G325线开平、恩平段路面改造,江肇高速江门段、广珠铁路江门段、台山核电站、川岛风电场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2.34亿元,增长13.7%。商贸、物流、房地产稳步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发展,旅游总收入52.5亿元。城乡消费实现同步增长。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新建产学研基地15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民营科技企业35家,建立了2家省级工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630亿元,增长34%,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

“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解决农村20.7万人饮水困难。切实推进农村经营网络建设,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已批准项目140个,补贴资金投入64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市水利建设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70宗,加固江海堤围80公里,维修渠道88公里。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镇级经济实力增强。全市镇级财政收入21.25亿元,增长25.03%,高于全市财政收入增幅3.35个百分点。新增16个镇(街)财政收入超1000万元,3个超亿元,8个列入全国千强镇。

(三)内外源型经济活力彰显,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全市民营企业户数1.59万户,增长11.32%,注册资金193亿元,增长13%。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04亿美元,增长14.3%。

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速。全年外贸出口总额74.29亿美元,增长23.4%。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迅速,占半壁江山。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总额42.54亿美元,增长24.34%。

(四)重大项目建设卓有成效,投资环境持续优化

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广珠城际轻轨江门段控制性工程西江特大桥已动工建设;台山电厂一期工程五台600MW机组已全部投入商业运行;供电网络建设速度加快。与此同时,一批关乎发展后劲的项目前期工作效果良好,川岛深水港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广珠铁路江门段隧道通过城区方案得到省和铁道部的确认。滨江大道建设进展顺利,路基全线完成,试验段铺设沥青,可望 2007年5月底前建成通车。

台山直购电试点正式启动,江门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点对多点”直购电示范城市,吸引投资能力增强;江门市被世界银行列为中国投资环境的“银牌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侨乡形象得到广泛认同。

(五)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绿色江门建设势头良好

继甘化股份公司和双水拆船公司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单位后,2006年江门市被省选定为循环经济6个试点市之一,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被列为省重点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江门长优实业公司、开平花皇淀粉厂被列为全省“十一五”期间首批循环经济企业试点。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