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1034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5∶61.3∶35.2调整为2006年的3.1∶61.1∶35.8。全年外贸出口总值154.6亿美元,增长26.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1亿美元,增长8.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1亿元,增长1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3%。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4亿元,增长22.5%;二是工业企业效益继续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5.7亿元,增长34.1%,工业产品产销率97%;三是综合能耗稳步下降,预计单位GDP能耗0.75吨标准煤/万元,较上年下降3.9%。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组团发展战略成效初显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种养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9万亩,总产量13.4万吨;全年农业总产值54亿元,增长3.2%。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02亿元,增长17%;电子通信、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化学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72.1亿元,增长20.7%;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60.5∶39.5;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1.1亿元,增长22.3%,高于全市工业增速3.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8.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生产总值370亿元,增长16.9%,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服务业税收(不含海关代征)53.7亿元,增长21.9%,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4.1%;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全年实现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281万美元,增长142.8%。
二是“组团发展”战略成效初显。组团发展规划和组团发展协调机制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东部开发效益显现,2006年东部组团生产总值增长23.5%,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7.4个百分点;以电子信息、健康医药、包装印刷、汽车配件、化工等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港口、路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全面启动,重点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重大项目推进力度不断加强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7.4亿元,增长8.2%,其中服务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1.9亿元,增长16.5%。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中心粮库库区工程等重大项目建成启用;南外环路、珠海-中山500千伏双回线路工程等重大项目即将竣工;古神公路、北外环路、第二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随着一批重大项目投入使用,去年全市新增垃圾处理能力1100吨/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新增粮库仓容5万吨。
(四)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2006年全市社会保险总参保达371.2万人次,增长6.4%,新增就业岗位6.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
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142.3万人,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率4.34‰。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690元/月;全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630元,增长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006元,增长9.8%。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宜居中山”建设收效明显
一是“科教兴市”成效显著,成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2个镇区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全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3.8%。二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2006年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7家。三是全市24个镇区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四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市24个镇区,提前实现省对珠三角地区的要求。五是“生态中山”建设取得新成绩,板芙、三乡、坦洲三镇顺利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验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66.9%提高到68%,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7.8公顷。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07年中山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工业增加值增长14%;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