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全面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2624.6亿元,增长19%。财政总收入406.5亿元,增长22.5%;其中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28.9亿元,增长24.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365.65亿元,比年初增长1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4.95亿元,增长18%。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42.2亿美元,增长13.2%;其中出口473.8亿美元,增长15.8%。实际利用外资43.4亿美元,增长15.6%。私营个体经济缴纳税收69.07亿元,增长25.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0元,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10530元,增长7%。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5亿元,增长16.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2.8%。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总产2.01万吨;蔬菜播种面积35.4万亩,比上年增加3.85万亩;香蕉总产13.93万吨;启动6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业结构趋向优化。实现工业总产值5512亿元,增长22.4%;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900亿元,增长23.8%;机电产品出口332.36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2.39亿美元,分别增长14.6%和8.7%。服务业稳步发展。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30.7%;全市拥有国家级会展5个,星级酒店增加到96家。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7∶57.1∶42.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6家。新增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有8个专业镇已建或在建技术创新平台。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3家,分别累计达到301家和359家。全市专利申请量8992件、授权量4096件,分别增长46.9%和43.1%。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港口大道、四环路万江大道立交、北王公路改造等工程建成通车;西部干道、环城路北环段、莞深高速三期等工程顺利推进;启动镇街联网公路升级改造。报业大厦、市委党校新校、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等7项工程基本完工。基本完成东莞大堤、挂影洲围达标工程和全市79宗小型水库达标建设。启动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工程。虎门港港口大道全线通车,沙田港区5号、6号泊位等项目建设加快。启动36项污水处理工程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电镀、造纸等行业重点污染企业,首期核定关闭80家重点污染企业。完成三联热电厂等5家市属重点企业脱硫工程建设。五大森林公园改造基本完成。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四)瓶颈制约渐趋缓解,镇村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土地统筹和闲置土地处置,加快供电设施和供水工程建设。全市累计处置闲置土地4.1万亩。全年新增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26项、主变容量290万千伏安。加快LNG工程建设,建成市域高压管道21公里、中压管网261公里,发展居民用户12.6万户。全市供水总量达16.5亿立方,日平均供水量达450万立方,增长4.6%。镇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镇本级可支配财政收入118.66亿元,增长25.1%。11个欠发达镇工商税收总额44.34亿元,增长40.0%。全市81个欠发达村实现总收入2.8亿元,增长13.7%。
(五)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政务环境不断改善
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实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全面推行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制度。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新突破,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改革药品采购制度,医院用药近九成集中招标采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由439项精简到369项。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镇(街)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改革交警管理体制,改三级管理为两级管理。推进行政公益性投资项目“代建制”,集中代建市政府投资工程78项,总投资110多亿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公益文化活动招商签约89个项目,总签约资金7200万元。新增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统发全市公办中小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