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增速再创新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4亿元,增长27.3%,增速为市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5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21.6亿元,增长48.6%;第三产业增加值96.9亿元,增长17.8%。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17.2:46.1:36.7。
(二)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园区经济不断壮大。
实现工业总产值343.6亿元,增长57.8%,工业增加值108.8亿元,增长5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3亿元,增长64.5%。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7%。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9亿元,增长67.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有20多家手机及其配套企业落户河源,年生产能力达400万部、产值45亿元以上。
(三)财政收入继续高位增长,金融运行保持平稳。
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亿元,增长47.2%,高于年初预期目标27.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44.2亿元,对比上年增长20%。和平、东源、连平、龙川和紫金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7个县(市、区)中的排位分别排第1、3、4、5和13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5.2亿元,增长15.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70亿元,增长17.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30.6亿元,增长22%。
(四)新农村建设初显成效,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农业总产值70.5亿元,增长6 %,农民人均纯收入4020元,对比去年增长6.8 %。规划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114个,80%行政村道路实现硬底化,完成5.6万户农户住房改造,有1073个贫困村筹资到市高新区统一建设扶贫工业园厂房出租,到位资金1.8亿元。建成水果、茶叶、蔬菜、畜禽、优质稻、商品林等六大优质农产品基地144.7万亩。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25家,带动农户13.8户,户均增收2100多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农户4.5万户共22.8万人,比上年分别减少0.98万户、6.4万人。
(五)投资和消费大幅增长,消费市场畅旺。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4亿元,增长57.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4亿元,增长38.3%;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增长97.3%。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共完成投资18.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2%。
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亿美元,增长88.8%,高于年初预期目标68.8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总额5.6亿美元, 增长88.4%;外贸进口总额4.4亿美元,增长89.9%。全市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亿美元,增长19.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亿美元,增长38.2 %。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4亿元,增长18.4%。其中市消费品零售总额27.5亿元,增长38.4%;县消费品零售总额24.5亿元,增长14.1%;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34.3亿元,增长8.8%。市场物价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92,下降1.8个百分点。旅游市场畅旺,累计接待入市游客500.4万人次,增长27.2%;旅游收入22.3亿元,增长22%。
(六)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和谐社会逐步构建。
农村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100%和66.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7.4%。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全市组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7项,获省市科技成果70项,专利申请330件。镇级文化站建设顺利进行,龟峰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紫金花朝戏和连平忠信花灯节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市、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改造工作有效开展。
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享受低保救济10.8万人,低保救济面达到100 %,实现了应保尽保;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24.6万人、11.5万人、16.7万人和15.3万人,分别提高15%、10.8%、16%和18%,农村新型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