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至2006年底,全省有医疗卫生机构16953个,比2005年增加635个。医院床位204071张,比2005年增加11520张。卫生技术人员33.2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3.06万人,注册护士11.44万人),比2005年增加3.5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25万人,注册护士1.57万人)。全省总诊疗人次44996.5万人次,住院人数632.9万人。居民期望寿命75.3岁,孕产妇死亡率17.58 /10万,婴儿死亡率6.98‰。
(一)农村卫生建设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加快
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加大。省财政继续安排农村卫生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县级妇幼保健院、农村中医建设以及农村卫生人才培训、改水改厕等。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由省财政安排1.6亿元,从2006年起对全省14个欠发达地级市及恩平市的每个行政村卫生站每年补贴1万元。开展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建设调研,研究制定了重要文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筹资、补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省财政补助经费13亿元,其中省财政补助6.09亿元。参合农民3048万人,参合率达61.5%。覆盖面扩大到所有的县、镇和96%的行政村。住院补偿110万人次,补偿金额15.4亿元,医疗救助2.29万人次,救助金额4116万元。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卫生应急、重大疾病防控、卫生执法和爱国卫生成效显著
至2006年底,全省各地投入100多亿元,新建或改造了106个疾病控制机构、108个医疗救治机构;21个市、98个县(区) 组建了卫生监督机构;21个市设立了卫生应急机构。总体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
全省疾病防控能力明显提升。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继续保持低水平。科学处理了人禽流感、登革热疫情。建立了438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143个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以及31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结核病新发涂阳病人发现率、全程督导治疗覆盖率和治愈率居全国领先,提前一年实现了WHO提出的工作目标。已建成预防接种规范门诊1740个,免疫“六苗”接种率保持95%以上,连续13年未发现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有效控制麻疹、乙脑流行,遏制了乙肝高流行状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和精神卫生工作稳步发展。
卫生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卫生应急人才培养、物资储备、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和联防联控等应急工作机制。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创新了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圆满完成特大洪灾救灾防病任务,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灾后筹集了3490.8万元用于卫生系统救灾复产,省卫生厅被省政府评为抗洪救灾模范集体。
卫生监督步入科学监管轨道。制订实施了重大活动卫生保障、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修订了健康相关产品受理许可程序。全省重大和较大食物中毒较上一年度下降了39%。职业病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广交会、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活动卫生安全得到保障。推行了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开展公共场所和集中式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开展了食品专项整治、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查处了一批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案件。率先建立了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统一网上受理、审批26项卫生行政审批事项。
广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城乡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改善。至2006年底,全省有9个国家卫生城市,60个国家卫生镇和28个省卫生城市、62个省卫生镇和1323个省卫生村。全面完成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改厕项目任务。全省农村饮用清洁水人口达98.5%,自来水普及率达76.3%,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76%。
(三)医疗机构管理力度加大,医德医风建设深入推进
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依法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推行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加大临床技术准入监管力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无偿献血工作,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98.31%。全省县以上683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全部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采购价格继续下降。规范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费用负担。
深入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开展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以及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行动,探索建立反腐纠风工作长效机制。总结推广南海中医院处方点评制度、高州市人民医院降低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