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文化工作回顾
(一)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持续推进
从2003年起,省财政在6年内将投入20多亿元用于建设一批标志性重点文化设施。2006年,各基建项目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省博物馆新馆已完成地下室土建工程和首层土建工程,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一期已完成支护桩、止水桩工程,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已完成地下和首层工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舞蹈学校排练场已进入收尾工程阶段,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演艺大楼项目基本完成施工图设计,广东演艺中心(含群众艺术馆)项目完成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报建工作,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新址)已完成设计招标和施工招标工作,友谊剧院改造工程正在重新调整可行性方案。
(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2006年,位于广州、珠海、佛山和潮州的五个文化企业被命名为第一批“广东省文化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目前,各园区均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发展规划和目标,投资进行前期建设,已有一批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陆续进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音像业等龙头行业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同时,我省有3家文化企业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使全省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达到8个,占全国(75个)的近1/9。
注重发挥会展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努力打造国际性文化会展平台。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具有规模大、专业性强、国产化高、国际味渐浓的特点:参加总人数达96.77万人次,签约总额275.4亿元人民币,大大超过首届,对我省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的拉动效应初步显现。在广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参展中外客商200余家,成交额近3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时,“音博会”还成为国内首个拥有自己的固定展馆的大型文化会展。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特别是农村的覆盖面,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精神支撑作用。先后组织开展了“优秀电影进社区”和“百部电影进农村”的公益放映活动。实施东西两翼文化扶持工程,至2006年底,已投入4900万元,扶持建设了167个公共文化项目。计划4年内建成345个项目,省财政投入总计将达1亿元。着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程进展居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已建成共享工程广东省分中心及“广东数字文化网”1个,地级以上市分中心21个,县、区级分中心和基层中心300多个,基层信息服务点1244个,远程终端19343个,服务面覆盖全省地域。已建立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规模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全省电子图书达100多万种,期刊论文2000多万篇,多媒体影视节目5000多部。省共享工程首期实施的17个特色数据库已全部建成和投入使用。继续推进“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这三大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展览难的问题。
(三)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认真贯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以解放艺术生产力为主题,以创新体制和转换机制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东星海演艺集团资产总值3.39亿元,已成为一个持有多个知名品牌、无负债、效益和经营前景看好的文化集团。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总资产达1.29亿元,为建成“体现地方特色且具有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打造出坚实的平台。省电影公司的体制改革工作持续推进;积极稳妥地做好省演出公司和音像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文化艺术活动声色喜人
大力推进“精品战略”、突出院团品牌建设。继话剧《十三行商人》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之后, 广东潮剧院潮剧《东吴郡主》、广州话剧团话剧《南越王》、广州歌舞团音乐剧《星》又同晋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话剧《十三行商人》、《南越王》双双入选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音乐剧《星》获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一等奖,杂技剧《西游记》获2006全国歌舞、杂技主题晚会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一等奖。组织参与广东省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全国100个重大历史题材选题中,广东有7个创作项目入选,位居全国前列。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