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水利工作发展情况
(一)抗洪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2006年,我省切实做好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的各项准备,及时组织防汛安全大检查,督促各地落实防汛责任制和安全度汛措施,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加强汛情测报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精心组织,科学防控。高度重视山洪暴发、河水上涨淹没区和危险堤围、水库保护区、地质灾害多发地人员转移工作。严格执行水库度汛方案、严禁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充分发挥水库的调洪削峰作用。台风“格美”登陆前,及时对枫树坝、白盆珠、显岗等大中型水库实行提前预泄,预留了调洪库容,为科学调度洪水提供了条件,保证了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水库自身的安全。今年汛期以来,全省大江大河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全省没有因水利工程出险受毁而造成一人死亡,没有发生因台风洪水引起的群死群伤事件,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06年,全省累计完成投资184亿元,完成建设项目38宗,在建项目210宗,其中94个项目已经完成工程量的50%以上,有相当一部分项目的分期分部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加固江海堤围1652公里。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大部分完工,今年汛前将完成建设任务。潮州水利枢纽工程已经进入全面试运行阶段。各地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观念,按照“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治水理念,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使全省水利工程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随着一批建设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我省部分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2006年遭受数次强台风和暴雨洪水袭击的情况下,各地经过除险加固达标的城防、江海堤和水库、水闸等工程,发挥了有力作用。北江大堤在7月份防御北江接近50年一遇洪水过程中,科学防洪,有序应对,使1730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安然流经北江中下游,实现了“防洪度汛不抢险”。
(三)加强督促检查,实施省人大水利议案和农村饮水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实施小型水库议案,累计完成工程项目1868宗,有效解决了一批水库安全隐患,使其在今年大洪水中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的防洪减灾作用;实施小水电议案,对519宗新建和技改项目进行扶持,新增小水电装机30万千瓦,与此同时,整顿建设秩序,强化安全管理,探索建立小水电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机电排灌议案,完成重建和技改扩容3.2万千瓦、水轮泵80宗,改善排涝面积31万亩、灌溉面积40万亩;实施水库移民议案,重建或改建移民新村1421条,从根本上解决了7.95万户、36.7万人的危房与居住问题,同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顺利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在今春完成180万农村人口饮水解困工程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部署,转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农村饮水安全调查评价,建立了电子档案,形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今年5月,国家下达第一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计划,安排我省2006年项目18宗,补助资金2176万元,解决农村饮水氟、砷超标人数25.3万人。
(四)坚持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入河排污口登记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大江大河和大中型水库水质的监测有效开展,珠江三角洲河道清淤保洁等工作不断推进,全省大江大河和大中型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水质标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深圳市作为我省推荐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我省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经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采取突出重点、相对集中的办法,在梅州、河源、茂名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建设。
(五)推进依法治水,水事秩序保持良好状态
修订实施了《广东省北江大堤管理办法》、推动制定《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条例》;逐步建立和完善水行政许可制度,提高水利项目审批的规范化程度;加强水行政执法,在珠江干流建立联合执法点,重点整治非法采砂,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各主要江河在白天已基本杜绝了偷砂行为,晚上也只有个别河段存在零星偷采;依法清理整顿违规工程,迈出了清理整顿违规水电站的第一步;采取多种手段预防和调处水事纠纷,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六)注重基础工作,水利规划和科技信息化建设加快进行
<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