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7年)

第三部分 产业经济 第一章 农村经济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07-05-31 00:00: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2006年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72.43亿元,增长3.7%;农业增加值1517.36亿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突破5000元大关,增长8.3%,为1997年以来最快增幅。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151万亩,比上年减少29万亩;粮食总产1388万吨,减产7万吨。畜牧业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393.9万吨,增长约2.5%。农产品进出口总额86.17亿美元,增长15.6%,其中出口总额38.51亿美元,增长7.8%,我省农产品出口额继续稳居全国第二位。

2006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 “三个加快、三个创新”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全省建立了农机化示范基地38个,区域性农机推广站26个;农机总动力达到1986万千瓦,增长4.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7%,提高6个百分点。农业标准化实施范围扩大。组织编制“金农工程”建设规划,开展“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加大力度培训农村信息员,推进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训了近万名农民骨干和1.2万个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全省共组织近700个科技小分队约 1.6万人次,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咨询、培训和现场示范指导。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改良和推广,遴选、推介了74个主导品种和17项主推技术。成功举办广东省农业良种展示会、养猪产业博览会暨种猪拍卖活动,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

(二)优化农业结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大力推广超级稻等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全年示范推广10个超级稻品种,面积达525万亩,比上年增长近2倍;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在粮食主产区建设10个优质稻产业工程项目县,推动了粮食生产向高产、优质发展。进一步发挥农业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了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以外运菜、鲜食玉米、马铃薯为主的冬季农业,全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206万亩,其中甜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全省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全省主要经济作物面积达3066.2万亩,占农作物面积的42.6%,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优质农产品市场销售畅旺,效益明显提高,有效地带动农民增收。

(三)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田建设和保护

加快发展农村沼气,把农村沼气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出台扶持政策,落实工作措施,开展典型示范,推进整村连片发展农村沼气。全省新增户用沼气池4.9万个,正常使用的户用沼气池达到23.1万个,占适宜推广农户的1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年产沼气1.06亿立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发展饲料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预计全年饲料产量1300万吨,约占全国1/8,继续雄踞全国首位。严格审核涉及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方案,有效保护了基本农田。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省实施面积1200万亩,节本增效显著。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成改造面积2万亩;在7个县(市)启动耕地地力培育项目。启动实施省人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四)创新发展形式和经营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品牌化

从产业化发展形式上创新,继续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围绕主导产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有效增加收入的中坚力量。从农产品经营理念上创新,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农业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全省有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275个;在2006年农业部首次组织评定的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中,我省有9个产品通过评审,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全省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28个,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538个;有156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17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