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广东省城乡融合典型案例:肇庆市怀集县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怀集样板”

信息来源:本委 时间:2025-10-14 17:46:27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

  典型案例:

肇庆市怀集县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怀集样板”

  怀集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资源整合,推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努力打造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怀集样板”。

  一、主要做法

  (一)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创新“1+19+N”协同发展模式。怀集县自2020年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目标,构建以怀集县人民医院为龙头、19家乡镇卫生院为基础、N个村卫生站为网底的“1+19+N”医共体架构。制定权责清单,明确总院与分院职能分工,建立“总院+分院”“专科+全科”的协同服务机制。2024年,医共体总院下转分院患者6973人次,同比增长118.1%,基层首诊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推动分院差异化发展,打造县域医疗副中心。怀集县人民医院为总院,重点建设怀集县第二人民医院为县域医疗副中心,并按二级医院标准分片区打造冷坑、梁村等8家分院,形成“全县域运作、上下贯通”的分级诊疗格局。

  三是构建肿瘤综合防治体系,落实“早筛早治”。依托怀集县人民医院建立“1+19+N”四级肿瘤防治网络,覆盖市、县、镇、村四级。截至2024年,累计筛查肺癌、乳腺癌等7类肿瘤5.75万人次,发现疑似病例10058例,推动肿瘤防治关口前移,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就近治疗”。

  (二)搭建信息化平台,推动医疗资源互联共享

  一是建设“智慧医共体”,实现数据互通。投入2000万元建成怀集全县医共体信息化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和服务流程,整合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资源。建成影像、检验、心电等5大共享中心,实现“下级检查、上级诊断”模式,累计为患者节省费用46万元。2024年,总院帮扶分院完成了影像、心电、检验诊断共约32.58万人次,远程会诊185人次。

  二是推进“互联网+医疗”,提升服务效率。通过远程会诊、慢病管理等平台,实现县镇医疗资源实时共享。

  (三)完善人才机制,激发基层活力

  一是创新“县管镇聘村用”管理模式。实施新招聘人才基层服务制度,要求全日制本科以上人才常驻乡镇3年或轮驻5年。2023年安排41名紧缺人才下沉基层,2024年通过“县招镇管村用”招聘大学生乡医5名,优化县镇村三级人才结构。

  二是实施“万名医师下乡工程”。柔性引进2名省级专家驻点帮扶,统筹县级医院每年选派10%以上医师(65名)开展组团式支医服务,覆盖全部乡镇和重点行政村。2024年完成21名医师长期驻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二、主要成效

  通过深化改革,怀集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分级诊疗体系更加完善。医共体内双向转诊效率大幅提升,县域内住院率88.2%,在全省县(市)中排名第11,肇庆市排名第1;基层首诊占比稳步提高,群众“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县解决”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是医疗费用负担有效减轻。信息化互联互通累计节省患者费用约46万元,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惠及超32万人次。

  三是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基层卫生人才缺口逐步填补,县镇医师交流机制常态化,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度显著提升。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