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务微信二维码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手机版二维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

第七部分 专题报告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信息来源:综合处 时间:2010-04-12 09:25:00
字体: [大] [中] [小]

 

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成效

两年多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广东,《纲要》总体执行情况良好,主要政策措施有效实施,经济社会初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2367亿元增至2007年的31084亿元,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后又超过台湾;年均(指2006—2007年,下同)增长14.6%,超过规划目标5.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0.7%。人均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33151元,约合4360美元(按1美元7.6元人民币折算,下同),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年均增长13.2%,高出规划目标5.2个百分点。来源于我省的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4432亿元增至2007年的7750亿元,年均增长32.2%,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8.4%

(二)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制定《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等文件,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450.742.9变为2007年的5.451.343.3工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7%;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42∶58变为41∶59;工业九大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9.2%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年均增长24.9%。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四大优势领域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比重达85%以上。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成为新增长点。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450亿元,年均增长13.4%。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2007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93%;有耕地303.6万公顷(含可调整地类),比国家下达的目标多12.2万公顷

(三)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多年居全国第三。实施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专项计划,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省部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授权量由2005年的1876件增至2007年的3714件,年均增长40.7%

(四)内外源型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内源型经济不断壮大。国资监管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带动力增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税收增加、科技进步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00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和税收分别占全省的42.2%22.9%外经贸稳步推进。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07年为6340亿美元,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3692亿美元,年均增长24.5%。两年半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14.2亿美元,主要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

(五)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制定《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和《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等文件,统筹沿海和山区经济发展,推进珠三角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珠三角向粤东西北有序转移。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减弱,粤北山区主要指标增速已超过全省和珠三角。全面实施CEPA,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

(六)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制定《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等文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07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63.1%通过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力清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基本与城镇居民持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把乡镇卫生院定位为实行财政供养的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2007年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CD级危房,并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

(七)绿色广东建设初见成效。节能减排扎实推进2006年以来,分别关停淘汰落后钢铁、水泥产能500万吨和2470万吨。至今年6月,全省累计建成火电脱硫工程2519万千瓦;新建成污水处理厂60座,日处理能力增至941万吨。万元GDP能耗2007年为0.747吨标煤/万元,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两年累计下降5.99%;二氧化硫排放量两年半下降9.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两年累计降低23.9%2007年,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60%50.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56.3%(按新口径),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平方米2008年上半年,饮用水源地水质总达标率为90.9%。海洋环境保护和灾害防御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积极推进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新增高速公路380公里、万吨级码头27个、集装箱吞吐能力779万标箱和机场旅客吞吐量1307万人,整治航道1039公里。两年半新投产电源1536万千瓦,关停小火电机组545万千瓦,清洁电源占省内外总装机比重达47%西电东送最大输电能力比2005年净增约800万千瓦,已形成九交四直”13500千伏主输送通道。农村电网基本得到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水利建设不断推进,两年半加固海堤270公里,恢复和新增水库库容1.2亿立方米,水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推进。

(九)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行政、投资、财政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建立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度;实行综合预算,并开展镇(乡)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组建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增资扩股顺利完成;基本实现行业协会民间化;全面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实行东西北区域供电同网同价、推进阶梯式水价和环保经费改革等措施。

(十)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秋季起,先后在全省农村和城镇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65.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5.6%,实现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均有普通高校的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覆盖全省城乡,首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实施人才培训工程,人才创新能力和效益明显增强。

(十一)社会更加和谐发展。制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实施十项民心工程,推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全省197.4万符合低保条件的居民实现应保尽保。至今年6月底,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60万人和2363万人,分别实现规划目标的96.7%116.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基本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任务,覆盖全省的医疗急救体系初步形成。今年上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95.4%。全省计划生育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大幅提高。

(十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到今年6月,重大项目在建及已投产项目共173个,十一五计划投资8925亿元,两年半完成投资4027亿元,为计划总投资的45%。共有26个项目竣工投产,52个项目部分投产。能源保障工程、现代重化工程、农村建设工程、环保生态工程和平安保障工程完成投资情况较好。

总体来讲,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良好。至2007年底,有18项指标达到规划目标进度或符合规划目标要求。至今年6月,有6项指标已提前实现规划目标。预计到2010年将有23项指标可以圆满完成,有5项指标需加倍努力、争取完成。

二、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十一五”前两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在实施规划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二是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环境有待改善。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依旧悬殊。四是东西两翼地区发展偏慢,与珠三角的差距仍在加大。五是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完成规划任务十分艰巨。六是人口压力加大,社会管理相对滞后。七是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多,部分重大工程项目进展缓慢。另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2项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分别由2005年的7.02‰48.3%升至2007年的7.3‰49.7%,预计到2010年将难以完成规划目标。

三、进一步实施规划的对策措施

“十一五”后半期,我省将面临非常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全球,而且仍在加剧和扩散,可能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较大负面冲击,未来通货膨胀形势可能出现交替和反复,近期欧美采取的积极救市措施难以在短期奏效,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这对外贸依存度高的我省经济发展将产生较大冲击。今年以来,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回落。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十一五”后半期,我们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增强忧患意识,扎实做好应对困难局面的准备,落实我省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六条政策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力争“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自主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突出抓好自主创新。三是努力做好外经贸工作,积极促进出口稳定增长,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粤港澳合作。四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积极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加快编制实施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六是大力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开展宜居城乡创建活动。七是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八是全力推进新十项工程建设,促进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九是千方百计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居民收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部分目标调整草案

十一五规划前两年执行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到十一五期末,个别指标将难以如期完成规划目标;部分指标由于国家提出新的要求,使原有规划目标有了变化。为使规划更具指导性,建议对下列指标作如下调整:

(一)万元GDP能耗。《纲要》提出的目标是五年累计削减13%,但在《纲要》经省人大审议批准后,国家要求我省十一五累计削减16%。因此,建议相应地将到2010年我省万元GDP能耗累计削减的目标值由13%调整为16%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纲要》提出的目标是,SO2COD五年分别累计削减10%。但在《纲要》经省人大审议批准后,国家要求我省十一五分别累计削减15%。因此,建议相应地将到2010年我省SO2COD累计削减的目标值由10%调整为15%

(三)耕地保有量。《纲要》提出,201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为325.7万公顷这是根据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提出的目标确定的。但今年10月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达给我省的目标值为291.4万公顷。因此,建议相应地将2010年我省耕地保有量的目标值调整为291.4万公顷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预计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将于十一五期末到来,因而希望用五年时间将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一个千分点,由2005年的7.02‰降至2010年的6‰。但实际情况是,我省已提前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20062007年出生人口分别比上年增加1.833.04万人,20062007年增幅均为7.3‰。预计十一五中后期我省仍将保持出生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的态势。预计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将达到8.43‰,难以完成原定的2010年降至6‰的目标。建议将该指标2010年的目标值调整为8.5‰

相关附件:

打印文档 关闭窗口